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7|回复: 0
收起左侧

[体育史话] 八徒手体操

[复制链接]

1062

主题

1645

帖子

-737

积分

草民

     :

     :

     :

发表于 2011-12-30 10: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八  徒手体操
  (一)熊经鸟伸延年益寿
  我国古代的徒手体操叫做导引,包含有今人所说的气功。导引的原意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就是指呼吸结合身体运动的体操,这是我国古代强身除病的一种养生方法。后来道家扩大了导引的概念,将各种的养生方法部称之为导引了。
  在叙述导引的产生与发展之前,先谈谈我国古代养生思想的演变。因为导引本是从养生的目的出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
  从已知的材科看,我国在西周初年开始有了养生观念。殷未遗民箕子所写的《洪范》一书中,提到了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攸好德,四日康宁,五日考终命。”其中的寿命长、没有祸害和残病、终老在家里,都是和养生育联系的。在西周的颂歌里,已有了“万寿无疆”“如南山之寿”等颂词。到了春秋末年,在孔子的《论语》中,已经提到了饮食卫生:即不饮过量的酒,不吃腐败的食物,按时作息和饮食等。这就开始有了养生的具体措施。据《说苑》记载:鲁哀公问孔子,”有智者寿乎?”孔子日:“然”。理由是:智者懂得,如果不按时作息,不节制饮食,不适度劳逸,都会引起疾病而死亡。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古代人已经明白养生是门学问,懂得养生之道。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部分篇章撰写于战国时期,书中说:”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不亦晚乎!”作为一部医书,不仅提到预防的重要性,而且还提出许多预防的措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这说明当时社会对养生科学已经有了相当正确的认识。
  在战国时期,人们通过实践还认识到运动是养生的最好方法。《荀子·天论篇》说:“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这里已有了较全面的养生观点。营养完备而又经常的活动,就是老天爷也不能使之生病:营养不足而又不经常活动,就是老天爷也不能使之安全。在”死生由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论流行的年代,没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说不出这种符合科学的道理的。《吕氏春秋·尽数篇》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天地万物都在运动,人体也需要运动。人体的外部运动能促进人体内部精、气的流动,从而增进健康。正是在这种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推动下,战国时期才有了专门研究养生的“导引之士”。他们通过研究和观察,模仿生物活动,创造了熊攀树、鸟伸翅的象形动作,以操练身体;并且有了“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的散步消食健胃法。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的战国时代的玉现行气铭(图一五、一六)中说:“行气,深则蓄,蓄(天津历史博物馆藏)(天津历史博物馆藏)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机春在上,地机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导引行气的记载,时间约在二千五百多年前。
  (二)《养生论》与五戏禽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出一卷丝织画,其中一幅是《导引图》(图版27).图中有四十多个导引动作,图侧并有文字说明。这幅图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健身图谱,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体操图解。它为研究我国独有的”导引”疗法的源流和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据《庄子》记载,战国时的导引动作只有”熊经鸟伸”。而西汉的《导引图》上已有了四十多个动作,说明秦汉之际导引曾有一个大发展。练习导引有益于健康,能够增寿延年,桓谭《新论》记载,汉文帝时有个盲乐师叫窦公的献《乐书》。他是战国时魏文侯的乐师。活了一百八十岁。他的长寿经验就是“臣导引,无所服饵”。导引可以延年益寿,为汉初上层阶级所重视。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初的功臣张良在辅佐刘邦得了天下之后,不贪图富贵,却要与赤松子游,“学导引,辟谷轻身”,把导引当成为长生不老的手段。
  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各人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异。导引虽显示了其延年益寿的作用,但西汉的封建统治阶级所希求的是比长命百岁更进一步的长生不老、永远不死。导引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便盛行了求神仙、吃仙药的所谓“养生”方法。在马王堆和《导引图》一起出土的还有《法谷食气篇》。西汉初的张良在练导引的同时也”辟谷轻身”。汉武帝刘彻则更有甚之,派方士觅不死之药。他在花了许多钱都无丝毫效验之后,终于觉悟到,“天下岂有神仙,唯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耳”。节食服药虽可养生,但并不是养生的好办法。东汉时服药养生之风极为盛行。魏晋时流行的五石散就是东汉时发明的。连王充这样的唯物主义学者,也是采取“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的养生方法。到了三国时期,人们又从实践中认识到,运动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魏武帝曹操广召天下学者以研究养生方法。其中著名的学者甘始能“行气导引”,把气功和体操结合起来。封君达号青牛道人、创造小劳木。他的理论是:“体欲常劳,劳勿使极。食欲常少,少勿使饥。”名医华佗总结了两汉的导引,真正采撷了导引的精华,编制成”五禽戏”(图一七)。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三国时候,在广泛研究养生学并总结两汉养生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养生学著作,即嵇康的《养生论》。嵇康是曹操的重孙婿,在司马氏已经掌权的时候,他在政治上受到压抑,故把精力花在研究文学、音乐、养生等方面。嵇康的《养生论》提出了养生要注意三个方面:即“服食养身”,注意食物营养:“慎众险于未兆”,节制生活起居以防疾病;”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即既注意身体锻炼,又要保持内心的精神愉快。嵇康的《养生论》开创了我国的养生学,成为唐宋以后研究养生学的基础。
  东晋的葛洪,自号抱朴子,是道家金丹派的始祖。他虽然醉心于炼丹服药,成神成仙,但又是个医学家,相信嵇康的“形神相亲”说,他在《抱朴子》书中提出:”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呼吸导引,可以延年”。在他的《抱朴子·杂应篇》中记载,“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能龙导虎引,则聪不损也。熨以阳光,是明目之道。”这是我国最旱的关于按摩功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虽提到“其病多痞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脐(摩)”,但缺乏具体动作,葛洪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了”叩齿”、”熨目”等按摩动作,为唐以后按摩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八段锦和按摩功
  按摩功到了唐代,便成为正规医疗保健体操。《新唐书·百官志》载,当时在太医署之下有”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掌教导引之法。”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逸在所著医书《备急千金要方》中,也记叙了按摩功的疗疾保健作用。他说,天竺按摩法十八势,老子按摩法五十二势。老人一日依法按摩三遍者,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捷,不复疲乏。孙思逸所说的按摩功,也是包括了徒手体操动作的。现在留传的《逍遥子导引诀》(不知出于何人手笔)就基本上包括了我国古代的按摩功:”水潮除后患(以舌抵上颚),火起得长安(以意导气),梦失封金匮(按摩肾俞穴),体衰守玉关(静坐凝神),鼓呵消积聚(由胸臆呵出秽气),兜体冶伤寒(两手按揉外肾),叩齿牙无疾(上下牙齿叩击),升冠鬓不班(两手指按搓额际),运睛除眼臀(眼球转动),掩耳去头旋(两手掌掩耳,手指轻敲枕骨),托踏应轻骨(原地踏步或坐式空踏),搓涂自美颜(两手涂搓面部),闭摩通滞气(以手按摩腹部)。凝固抱丹田(睡前不胡思乱想),淡食能多补(不吃过份刺激的食物),天心得大还(保持乐观的情绪)。”
  随着社会文化科学的发展,宋代研究养生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有些文学家,如欧阳修、苏东坡、沈括等,都很重视运动对健身的作用,也都撰写了一些有关养生的著作。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的诗篇中曾多次提到他老年实行按摩功:”不动成果卧,微劳学鸟伸”:“呼童按摩罢,依壁欠伸余”;”未害朵颐临俎肉,但妨叩齿诵仙经”。由于陆游年轻时喜爱击剑、打球、骑马、狩猎等活动,老年时又坚持实行按摩功,使他虽老而不衰。他说,”老夫垂八十,岩电尚爛爛:孤灯对细字,坚坐常夜宋代,在总结历代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成一套《八段锦》体操。南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八段锦》一卷,吐纳导引术也。不题撰人。”《八段锦》在宋代就有了刊本(图一八),但是没有作者的姓名。而明刊本的《八段锦》却有了序言,说是南宋名将岳飞手下的大将牛皋得自神仙的传授。
  这当然是附会之说。《八段锦》有文八段和武八段之分,都有口诀传授,简便易行.武八段是:”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一套动作是从上肢开始,依次为腰、腹、背、下肢的全身运动,基本上符合现代科学编制徒手体操的原则。《八段锦》是我国九百年前的体操。由此可见,古代人们对于祛病延年方面的研究,是有独到的成就的。
  (四)太极拳
  在文化科学发展的推动下,明清养生学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八段锦》虽在宋代就有了刊木,但作者不敢写上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序言。明清时代有单行本《八段锦》和《易筋经》(图一九),明代还有专门辑录养生之道的书,如周履靖的《夷门广犊》、高濂的《遵生八笺》等,都收录了不少我国古代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养生格言。到了清代,有潘霨刊刻的《内功图说》,辑入了”文八段”和“十二段锦”等多种锻炼身体的方法。总督王祖源在《内功图说》序言中说,”能日行一二次,无不身轻体健,百病皆除。从此翔洽太和,共登寿域,不甚善乎!”这表明当时社会上对身体锻炼有了更深的认识。
  明清两代养生学发展最大的成就是创编了《太极拳》,并开展了太极拳运动。关于《太极拳》创编的年代,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般人认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编的。《温县志》载陈王廷的《遗词》,其中有这样一段:“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太极拳取名来源于宋代哲学的《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明代的内家拳主练气,以静为主;外家拳主练力,以动为主。太极拳吸取内外家拳术的精华,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所以称之为太极拳。
  太极拳创编的目的是:“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未也。”“详推此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但拳势的套路动作,还是以击技为主,”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在太极拳家的传说中,也流传不少以静制动、战胜强敌的故事。把太极拳进一步改编,去掉其击技成份,使之成为强身保健的拳木,并加以推广传播的,是道光咸丰年间河北省永年县人杨露禅。杨露禅出身贫苦,自幼卖身与陈家沟人陈德瑚家为僮,得从陈长兴学拳。拳艺学成后,到北京以教拳为生。他所教的对象多是王公贵族。他们学拳的目的是为了养生健身,并不善于纵跳奔腾。于是杨露禅进一步改编太极拳的套路、动作姿势,使其更适合于养生健身的练习,称之为杨氏大架。在此之后,河北省永年县人武禹襄、完县人孙禄堂、满族人吴鉴泉,也都根据隍身练习的要求改编了太极拳势,遂使太极拳具有多种流派风格,而更加广为流传。
  现在太极拳运动已经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经过养生科学家的分析鉴定,认为太极拳是世界上一种最好的健身运动。它具有锻炼身体的多种功能,内功和外功结合,使呼吸、意念与运动三者和谐统一,“以意导气,运动四肢,气遍全身”。它的动作和缓而又连绵不断,“行同乎流水,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运动量可大可小。适合于各种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从事锻炼。
  它既可单练(有太极拳、太极刀、太极剑),又可对练,“人进我退,随势起落”,富有极浓的趣味。
  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体育的一个本质属性。我国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认识了生命在于运动这个真理,创造了“熊经鸟伸”的健身体操,随着社会文化科学的发展,相继创造了”五禽戏”、“按摩功”、“八段锦”、”太极拳”等丰富多彩的体操形式,极大地增进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