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2|回复: 0
收起左侧

[战争史话] 阿以之间的持续冲突

[复制链接]

1062

主题

1645

帖子

-737

积分

草民

     :

     :

     :

发表于 2011-12-29 16: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阿以之间的持续冲突
  1948年5月14日6时,在巴勒斯坦的最后一面英国国旗悄然落下,标志着英国在此地的殖民统治的结束。
  当日下午,犹太人领袖本一古里安在特拉维夫博物馆宣布以色列国的成立,向全世界发布了《以色列国独立宣言》:
  以色列国土是犹太人出生的地方。他们的精神、宗教和种族特征是在这里形成的。在这里他们取得了独立并创造了一种具有民族意义和世界意义的文化。在这里他们写出了并给予世界以《圣经》。
  今日,在这个英国终止托管巴勒斯坦的日子,根据犹太人自然的与历史的权利和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召开庄严的会议。
  我们特此宣布巴勒斯坦犹太国的建立,并命名为麦边纳以色列(以色列国)。
  顿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颠沛流离千百年的犹太人终于实现了长期以来重建犹太国家的愿望。
  然而,就在本一古里安宣布成立以色列国12个小时之后,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外约旦(后来叫约旦)和埃及的远征军就分别从北方、东方和南方滚滚而来。沙特阿拉伯也派出一支部队在埃及指挥下与以色列作战。这些国家的军队共约4万人,他们高呼消灭以色列的口号,进入了以色列的领土,巴勒斯坦战争爆发了。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为约旦河和死海以西狭长地区,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北邻黎巴嫩,东北接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东邻约旦,南端一角临红海亚喀巴湾,西南与埃及的西奈半岛接壤。巴勒斯坦和西奈半岛地处亚、非、欧三大洲汇合处,扼三洲、两洋、四海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苏伊士运河是波斯湾各主要产油国经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通往欧美各国的主要通道。
  巴勒斯坦在早期历史上是犹太人、阿拉伯人和其他民族混居的地方。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入侵后,犹太人被大批屠杀和逐出,流散到世界各地。中世纪末期以后,欧洲排犹运动掀起,犹太人为寻找出路发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不断组织犹太人返迁巴勒斯坦。
  1917年英国入侵巴勒斯坦,扶植和利用犹太复国主义,使巴勒斯坦境内的民族矛盾不断加剧。英国在1947年2月宣布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联合国通过了分别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来分治巴勒斯但的决议。以色列发表独立宣言11分钟后,美国便宣布承认以色列国,尔后苏联也宣布承认,而阿拉伯联盟国家对联合国的分治决议案一直持反对态度。尽管阿拉伯联盟内部矛盾严重,但在对待阻止建立以色列国,甚至不惜以武力阻止联合国分治决议的实施等问题上意见一致。于是,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便成为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导火索。这次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结果,以色列占领了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以外的巴勒斯坦大部地区,其中包括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阿拉伯国家的约6700平方公里土地,使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受英法资本控制而在战略和经济上都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为了夺回对运河的控制权,伙同以色列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企图重新控制运河,推翻埃及总统纳赛尔领导的民族进步政府,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
  10月29日17时,以军首先在埃及西奈半岛战略要地米特拉山口空降1个加强伞兵营,随后出动10个旅的兵力,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分四路实施快速突击,一周内占领了西奈和加沙地区。
  10月31日下午,英法联军(100余艘舰艇、约650架飞机以及大量海军陆战队和其他地面部队)出动飞机和舰艇袭击埃及空军基地和港口,掌握制空制海权,使拥有250余架作战飞机的埃及空军遭到毁灭性打击。
  11月5日,英、法空降兵在塞得港和福阿德港地区空降,并大量使用直升机实施机降作战。6日,英法登陆部队2.2万人占领埃及塞得港和福阿德港,随后沿运河向南推进约30公里,但遭到埃及军民的顽强抗击。战争期间,世界人民掀起了反对英、法、以侵略和支持埃及斗争的浪潮,侵略战争也使英法的财政经济状况恶化,在埃及人民抗击下,英法被迫于6日深夜同意停火和撤军。英法和以色列军队分别在12月和次年3月撤出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
  这次战争宣告了英法在中东殖民统治的崩溃。战争中,埃军亡约1600人,损失飞机210架;以军亡约200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队损失很小。以军和英法联军的主要作战特点是: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夺取制空制海权;使用伞兵和直升机载运部队实施空降作战;装甲部队大纵深快速突击。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或英法以侵埃战争,以色列称之为“西奈战役”。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对阿拉伯国家又一次发动蓄谋已久的战争,即第三次中东战争。战前,以色列为了隐蔽对阿方发动全面进攻和首先对埃及空军实施突然袭击的战略企图,对阿方成功地实施了一连串战略欺骗,麻痹了对方。
  6月5日晨,以色列趁埃军吃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作战飞机袭击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击毁埃军绝大部分飞机,给埃空军以毁灭性打击。同时还击毁叙利亚飞机50余架、约旦飞机约20架、伊拉克飞机10余架。
  首次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军队22个旅在空军掩护下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就在西线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东线占领那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全部地区。9日,以军将大量兵力转移集结到叙以战线,兵分三路向叙利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戈兰高地进攻。在付出极大代价后,占领了戈兰高地的大片地区。
  随后,埃、约、叙分别先后同意与以停火。这次战争虽然只打了6天,但以军以闪电战使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至此,以色列共侵占阿拉伯国家领土约6.5万平方公里,把联合国分治决议规走的犹太国版图扩大五倍多,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阿以矛盾更加尖锐。这次战争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叙为收复失地,进行了长达6年的军事准备。苏、美为控制中东国家,都竭力维持阿以之间“不战不和”的局面。埃、叙军民对此十分不满。1973年10月,埃、叙领导集团决定向以色列开战,从而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10月6日下午,埃、叙两军乘以军过赎罪节之机,从西、北两线同时向以军发动突然袭击。西线埃军先头部队在地面炮火和空军支持下,强渡运河成功,并出动200余架飞机突袭运河东岸被以军号称“钢墙铁壁”的巴列夫防线及其纵深。埃军击退了以军装甲部队的3次反扑,控制了运河以东10至15公里的地区。北线叙军以3个师的兵力于埃军发动进攻的同一时刻,在空军、防空部队和炮兵火力掩护下,在戈兰高地分3路向以军阵地发动全面攻击,当日突破以军防线,并以空降兵占领被以色列称为“国家的眼睛”的赫尔蒙山哨所(其电子侦察范围覆盖叙利亚大部地区),进逼战略要地库奈特拉。
  在埃、叙两军的猛烈攻势面前,以军损失惨重。为了改变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以色列决定先稳住叙以战线,解除对以色列本土的威胁,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埃及。
  10月10日,西线埃军停止进攻。以军抓住这一战机,在北线集中约10万人对叙军实施猛烈突击,突破叙军阵地,叙军被迫退出戈兰高地。以军随即越过1967年停火线,进犯到离叙首都大马士革约30公里地区,并沉重打击了援叙的伊拉克和约旦的装甲部队,掌握了北线战场主动权。
  13日埃军又发起进攻后,以军增援西线(双方在运河东岸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坦克交战,埃军作战失利。15日,以军发现西岸埃军两个军团的结合部防卫薄弱且后方空虚,立即派出一支装甲特遣队偷渡到运河西岸),摧毁了埃军的地空导弹阵地和高炮阵地,后续过河部队沿运河向南发展进攻。埃军西岸兵力不足,东岸部队不敢调回,处境十分被动。
  24日,以军完成了对苏伊士城、埃军第3集团军的包围,从而控制了西线战场主动权。阿拉伯国家在战局不利的形势下,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第四次中东战争在政治上是一次冲击,打破了阿以关系的僵局。战后双方开始就用土地换和平的可能性举行了谈判。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备现代化特点的战争之一,双方分别使用苏、美先进的武器装备,并通过苏、美战略空运及时得到补充,同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获取对方军事情报,使广大的战场成为苏、美新式武器的实验场。这场战争在军事上则显示出战争的导弹——电子时代的到来,导弹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双方损失飞机的60%以上、舰艇的80%和大部分坦克都是被导弹击毁的,地面、空中、海上作战与电磁战场相互渗透,电子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显著效果。这次战争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