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6|回复: 0
收起左侧

[电影史话] 深渊与巅峰

[复制链接]

1062

主题

1645

帖子

-737

积分

草民

     :

     :

     :

发表于 2011-12-9 16: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深渊与巅峰
  ——罗西里尼与意大利
  新现实主义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战败国意大利兴起了写实主义电影的浪潮,为意 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的代表人物首推罗伯 特·罗西里尼,他以战后三部曲——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 年)、 《游击队》(又译《老乡》,1946年)、 《德意志零年》(1948年),深刻 揭示了法西斯统治下德意两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及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 苦和灾难。
  罗西里尼出生于罗马一个机械设计师的家庭,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 活,自小酷爱摆弄各种机械,还为自己建了一个小型实验室。高中毕业后, 罗西里尼突然萌发了拍电影的兴趣,开始学着做摄影师和剪辑。如同那个时 代的很多电影爱好者一样,他从母亲那儿要了钱来拍摄电影,从 1930 年开 始,他共导演了 6部纪录短片,上座率还不错。拍 《海底幻想曲》时,为了 拍出海底的各种奇景,他特意建造了一座小小的水族馆,搜集来各色各样的 鱼,并缚在长头发丝上来控制它们的游动。这一工作难度很大,但罗西里尼 却十分耐心,坚持达到目的,这显示了他超人的才华和毅力。
  当时,意大利正处于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统治下,电影界则完全掌握 在墨索里尼的儿子维多利奥·墨索里尼的手中。罗西里尼 1938年进入电影界 之后,也拍摄了几部颂扬意大利法西斯的影片,如 《白色的船》(1941年)、 《飞行员的归来》 (1942年)、 《带十字架的人》(1943年)。然而,作为 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他很快转向拍摄进步影片。1943年,二次大战进入末 期,意大利被盟军和德军瓜分为二,罗马处于纳粹军队的占领中。逃亡途中 的罗西里尼决心把一路的所见所闻拍成电影。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就在 这种环境里孕育出来。他和阿米台依根据一位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几乎 是逐字逐句记录下为准备解放而进行的秘密斗争的情况。有意思的是,盟军 解放罗马之日,也正是 《罗》片开拍之时。当时摄影器材相当匮乏,交通也 十分不便,意大利已是南北对峙……这些艰难的处境促使罗西里尼运用了既 经济又富于再现力的纪录片手法,拍摄了罗马市民的艰苦生活,纳粹德军扫 荡游击队,以及市民和儿童们面临的死亡灾难……他意欲以真实的画面向全 世界人民展示法西斯的罪恶和反法西斯战士的无畏精神,以鲜明的写实主义 风格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影片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英格丽·褒曼在看过这部伟大作品后,就深 深爱上了罗伯特·罗西里尼。
  紧接着,罗西里尼拍摄了又一部杰作 《游击队》。影片描述了盟军从南 向北挺进,解放意大利的6段真实故事。他依然没有使用摄影棚、服装、化 妆和演员,甚至连剧本也不用,而与阿米台依、年轻记者费里尼 (费里尼日 后成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精英)一道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并据此拍摄而成。 影片镜头均为实地拍摄。他擅长从真实事件中获取素材,而且能娴熟运用长 镜头方法,因此倍受巴赞的称赞。他的这些做法和观念,使银幕一洗意大利 纳粹时期的陈腐,带给意大利电影以清新的风格,同行们也纷纷效法。电影 史学家是怎样评价罗西里尼呢?萨杜尔说: “由于影片表达了人民的内心呼 声,它超越了记事的范畴,而达到了史诗的高度。”
  1948年,在满目废墟的柏林城堡,罗西里尼执导了 《德意志零年》,他 在影片片头打上字幕,将它献给他数月前在西班牙死去的年仅 10岁的儿子马 可洛马诺。这部描述德国青少年陷入精神的荒蛮之地,在徘徊、寻找新的精 神寄托的影片,将罗西里尼的名字永久写在了史册上。
  罗西里尼1952年导演了由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影片 《欧洲1951年》, 并和这位美丽而演技卓越的女演员结了婚。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罗曼蒂克。但 褒曼却受到来自美国,甚至美国国会议员的指责。过去她在银幕上一直成功 饰演天真少女、贤妻良母、巾帼英雄……简直就是美国优秀女性的化身。自 从她与前夫离异,与罗西里尼结婚,这形象几乎就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她 被攻击为 “荡妇”、“娼妓”。她主演的影片也受到观众们的抵制。罗西里 尼当然也受到同样的攻击,这些攻击则来自他的前妻和情人以及意大利的新 闻界。婚后,他们生了3 个孩子。1958年,他们又离异分手了。
  罗西里尼与褒曼一起拍摄的影片,如 《斯特隆波里火山》、《欧洲1951 年》、 《意大利游记》、《胆战心惊》等都未引起什么注意。有评论家写道: “从《胆战心惊》这部影片,已经能够测量出褒曼和罗西里尼所掉进的深渊 的深度了。这倒并非因为这部影片比他们最近拍摄的其他一部更加差劲,而 是由于好多次不成功的尝试,证明这一对夫妇不能创造出能为群众或批评家 所接受的任何东西。一度是世界上毫无疑问的第一位明星、格丽泰·嘉宝的 继承者的英格丽·褒曼,在她最近的影片里只是她自己的影子而已。”
  1959年,罗西里尼又导演了一部优秀影片 《德拉·罗维莱尔将军》,由 著名导演维多里奥·德·西卡担任男主角。罗西里尼一旦回到他拿手的战争 题材影片就如鱼得水,影片不仅有深刻的主题思想,也有很强的观赏性。影 片描写诈骗犯普莱托尼被德军拘捕,投入米兰监狱。恰在这时,党卫军秘密 杀害了意大利反法西斯的德拉·罗维莱尔将军。德军就命普莱托尼冒充这位 将军,以便骗取监狱秘密组织的信任。在狱中,假 “将军”受到难友们的极 大的尊敬和信任,普莱托尼也渐渐假戏真做,鼓励同胞们和德国人进行斗争。 最后他不但没有告密,反而以 “将军”的身份英勇就义。影片在当年的威尼 斯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狮奖。
  1977年,罗西里尼荣任戛纳电影节评选委员会主席。但是在影展结束后 的6 月3 日,他因心脏麻痹症而不幸逝世。这位伟大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 演,以他的作品给世界电影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扮演诈骗犯普莱托尼的维多里奥·德·西卡,也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浪 潮的主将。德·西卡1920年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父亲是银行职员,学生时代, 他虽然攻读罗马商业学校,却热衷于演剧活动。他 21 岁时加入了一个名叫亚 玛兹罗瓦的剧团,有了些名气,30 岁又主演了一部电影,受到影界瞩目,接 着成为几部影片的男主角。可是德·西卡并不满足于当个好演员,他很快就 跻身于导演之列,兼任了3 部影片的导演。这样,他成为意大利影坛的一位 多面手。1942年,德·西卡结识了青年记者凯撒·柴伐梯尼,这位青年日后 成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著名剧作家。德·西卡请柴伐梯尼给自己当助 手,两人合作十分默契。在德·西卡一生30 余部电影作品中,有26 部是柴 伐梯尼编写的剧本,如 《孩子们看着我们》、《偷自行车的人》、《温培尔 托——D》、 《米兰的奇迹》、《屋顶》、《意大利式的结婚》等等。
  名片 《偷自行车的人》,写一个罗马失业者找到一份必须骑自行车才能 干的工作,当他正在张贴海报之时,自行车却被偷走了,为了找回这命根子, 他和儿子在罗马街头足足奔波了一天一夜,仍然一无所获。但当他也想去偷 一辆自行车时,却被警察抓住了。在 《温培尔托——D》里,德·西卡聘请了 一位退休老教师来饰演主人公——一个在市政局干了几十年的小公务员,年 老退休后,微薄的养老金使他难以为生,他去卖表、去乞讨,最后只好去自 杀,然而被他扔掉的小狗又找回来了,他连死也不能了……影片中还表现了 领取养老金的老人们在议会前示威游行和被警察驱散的场面。
  德·西卡的作品有同罗西里尼相同之处,即重视表现意大利的社会现实 生活,表现下层小人物的遭遇和卑微、麻木的心态。他坚持聘用非职业演员 演出,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情感真实、质朴、自然、细腻打动人心。这些影 片上映后,均在欧美引起巨大反响。
  德·西卡自身的演技洗练而富有人情味,深受人们称道。他兼擅正剧、 悲剧和喜剧,最博好评的就是 《德拉·罗维莱尔将军》了。电影理论家巴赞 认为他的艺术特征可以归纳为 “对人充满友爱和柔情”。作为一代大师,他 确实是谦和友善对待别人,他一生饰演过 100多个角色,也包括在一些平庸 的新现实主义作品里出演小角色,小人物。德·西卡的才华是令人称颂的, 德·西卡的为人是令人尊敬的。
  在新现实主义的浪潮中,还有一位推波助澜的人物,他就是电影大师鲁 基诺·维斯康蒂。他曾雄心勃勃地在 1948年拍摄了代表作之一 《地震》(又 译 《大地在波动》),影片也是一概不用职业演员,也是采用纪录片手法, 写实地表现了西西里岛上一位渔民的贫困生活。他也是采用了非剧本方式, 但全片结构十分周密细致。他原本打算拍成西西里岛的渔民、农村、矿山三 部曲,只完成了第一部就终止了。
  维斯康蒂的祖上是中世纪的封建地主,米兰最有权势的家族。他父亲是 公爵,母亲是意大利大企业家埃巴的女儿。所以维斯康蒂自幼是在严格的贵 族化教育下长大的,他对文学和历史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是维斯康蒂对家庭 有一种反叛的心理,竟4 次离家出走。后来,他的反抗精神转向了新思潮, 开始对艺术运动关心起来,特别是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和美国新文学尤为迷 恋,进而又研究起戏剧艺术。维斯康蒂的父亲就是米兰剧坛的幕后支持者, 所以他打入戏剧界毫不费力。后来,他认识了法国著名导演让·雷诺阿并结 为密友,维斯康蒂顺理成章地向电影发展了。
  维斯康蒂的代表作品,大部分是在二战结束后推出的。继 《地震》之后, 他的又一部重要作品是 《罗科和他的兄弟们》(1960 年)。故事是这样的: 罗科兄弟5 人随母亲从西西里迁入米兰打工生活。老大西蒙内当了职业拳击 手,但也染上了酗酒赌博的恶习,还认识了一个叫纳迪娅的妓女。罗科 (阿 兰·德龙饰)也步老大的后尘当了拳击手,老三在一家工厂当工人,老四、 老五还年幼。罗科渐渐爱上了纳迪娅,他鼓励她重新做人。老大发现后,一 时性起杀死了纳迪娅。这部影片被认为是 《地震》风格和题材的延续,探讨 的仍旧是新意大利向何处去的问题。维斯康蒂说,他表现了一个近似陀斯妥 耶夫斯基小说 《白痴》中主人公的形象——罗科,他善良,可是面对现实却 无能为力。他说: “15年前,我们把自己堵塞在某条道路上,这条道路就是 新现实主义。有的喜欢逃避现实,有人则认为停留在原地去利用各种方便的 条件更合适。至于我自己,我在经历了直接记事式的影片剧作(指《地震》), 用直截了当的语言在表示各种事件 (指他的影片《小美女》)后,我现在需 要去叙述了。但是,如果不能做到与现实保持接触,那是不能认真、严肃地 去叙述的。” “《罗科和他的兄弟们》有希腊悲剧的影响。但是,它首先是 一部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的电影小说。”
  1963年,维斯康蒂又在 《豹》(又译《浩气盖山河》)里,以处于大动 荡时代的西西里岛为背景,深入描画了一位老贵族留恋古老道德传统和古老 秩序的心态和他的悲哀。冷静、客观的叙事风格和对人物的精心刻画令人击 节赞叹。这部影片荣获了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他的作品有两种倾向, 一是来自他的血统中的贵族气质,二是要反抗这种血统的革新意识和行动。 如果说 《地震》、《罗科和他的兄弟们》显示着后者,那么《豹》等影片则 深深体现了前者。他的新现实主义思想与家族赋于他的烙印,恰恰在剪不断、 理还乱的状态中表露于银幕之上,成为这个时代的缩影。
  继3位电影大师之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浪潮时起时落,一直对世界影 坛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