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环航前麦哲伦已胸中有数了吗?
大地是球体,从地球上任何一点出发,直着往前走,最终能返回出发点,这早已是小学地理课本的常识了。然而,人类认识这一真理却花去了漫长岁月,直至1425年,麦哲伦的船队才第一次以环球航行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首次环航对人类社会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是麦哲伦之辈料所不及的,正如是,400多年来首次环球航行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在麦哲伦身上做了许多文章,其中不乏对麦哲伦环航前及环航中的心理和思想状态的分析,从而引出麦哲伦在环航前对穿越美洲是否已胸中有数的疑问。
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受着思想的支配。地理大发现时代,虽说是冒险的世纪,但其中每一次探险并不都是在盲目冒险。相反,大多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达?伽马如此。哥伦布如此,麦哲伦莫不如此。麦哲伦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坚信美洲大陆存在一个通往“南海”(太平洋)的“海峡”,他要替西班牙开辟一条西行到达“香料群岛”(今印尼马鲁古群岛)的航路。
自亚美利哥?维斯普奇断定哥伦布发现的并非印度,而是一块前所未知的新大陆之后,欧洲航海家们就开始思索和探寻绕过或穿过美洲的航路。维斯普奇曾详细调查南美东海岸,其目的之一就是想绕过新大陆“打算找到位于东方名叫马六甲的岛屿”。与此同时,科尔捷列阿尔于1502年航行到北美东北沿岸,力图从北路找到绕过美洲的航道。而到了巴尔波亚穿越巴拿马地峡,登高远眺发现西边有一望无际的海洋(他称之为“大南海”)之后,探险家们寻找通道的信念更加坚定。1514年,列什波亚就到达了南纬40°的圣马提亚斯湾,以为找到了想像中的“海峡”,来自葡萄牙的一本名为《巴西大陆新闻副本》德文小册子煞有其事地作了报道。这个所谓海峡被德国地理学家伊奥甘?舍涅尔清楚地标在他的地球仪上,宇宙学家马尔丁?贝格依姆也把它绘制在他著名的地图上。胡安?索利斯又于1515?1516年溯拉普拉塔河而上,也以为找到了真正的海峡。
应该说,上述一系列探险活动和舆论宣传为真正绕美洲的航行作了准备。在葡萄牙国家航海部门工作多年的麦哲论,一则已磨炼成为一个杰出的航海家,二则很可能从国家档案部门获悉了上述航海动态和远洋资料,从而确立起向西方航行到“香料群岛”的构想和信念。他曾满怀信心地宣称:“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有一个海峡”,并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面前说他“知道海峡的确切位置”,还表示:“给我一支舰队??我要从东到西绕整个地球一周。”如果再将他后来真的找到了海峡、他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的事实联系起来,似乎麦哲伦在环航前已经胸有成竹了。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当麦哲伦满有把握地与西班牙王室签好协议,率领5条船265名船员组成的探险队,按照他信以为真的理论,于1519年9月20日由塞维利亚港启航,横渡大西洋,到达巴西海岸后南下到相应的纬度去找那个他业已知晓的海峡时,他失望了。当他的船队行至拉普拉塔河三角湾时,满以为找到了渴望已久的海峡,然而上溯后发现这仅仅是大河的入海口。这一事实表明:作为麦哲伦指南的贝格依姆的地图是错误的,那些号称已发现“海峡”的水手们在骗人,麦哲伦赖以确立环航理论的依据原来并不可靠。因此,他胸中的“成竹”这时也就“不成竹”了。
令人称道的是,如此沉重的打击并未使麦哲伦丧失信心。尽管如梦方醒后他不知道海峡究竟有没有,但他还是竭力相信海峡就在前面。他毅然率领船队继续南下,边航边探,连每一个小海湾也不放过,以冀奇迹出现。几个西班牙船长也正是看透了麦哲伦的心思,不再愿意跟着他作无把握的的冒险了,便发动叛变,企图夺取领导权,胁迫麦哲伦返航。当然,麦哲伦毕竟棋高一招,他果断而机智地镇压了这次谋反,并驱散了一次次探航失望带来的阴影,以他的意志和信念驱动着船队作最后的努力。也正因为麦哲伦胸中没底,以致使船队在距海峡仅两天路的地方又停泊了两个月,直到抵达海峡前夕麦哲伦还表示:探航“直至南纬75°,如果仍然找不到连接两大洋的海峡,那再选择通常走的航线,经过好望角。”然而,麦哲伦很幸运。1520年10月20日,船队由南而西终于驶入一条前人从未到达过的水道(后定名为麦哲伦海峡),并穿过险峻的海峡,进入无垠的“大南海”(麦哲伦为其取名太平洋)。又经过100多天的生死航程,最后在1521年3月抵达菲律宾所属群岛。尽管麦哲伦本人在与岛民的战争中丧生,但他的船队仍然找到了“香料群岛”。而且“维多利亚”号还满载香料横渡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回到了塞维利亚。麦哲伦的理论和信念均得以实践。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麦哲伦对环航是胸中既有数又无数。环航前他坚定地认为有一个沟通两洋的水道,且就在南纬40°附近。但当他在该纬度失望后,有无海峡便又成了未知数。假如不是他坚定的信念和直觉在起作用,不是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思想上稍有动摇,环航就会半途而废。所以,应当说,麦哲伦最后找到了两洋通道,是命运之神对他的垂青,并非他有先见之明。但麦哲伦当时的思想究竟怎样,谁又能知晓呢?
(张世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