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斯瓦希里文明是谁创造的?
从前镶嵌瓷器的壁龛,如今野鸟在那里哺雏孵卵。
这是一位斯瓦希里诗人咏叹已消失了的中世纪斯瓦希里文明,“斯瓦希里”一词既是语言和民族的名称,也可表示东非海岸中世纪形成的一种文明。这种文明形成的历史包括斯瓦希里语的产生和演变;奴隶制城邦制国家的形成;与印度洋北缘贸易的兴起和繁盛;东非海岸本土文明与东亚、东南亚、印度、波斯以及阿拉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伊斯兰教未传入东非沿海地带的7世纪以前,东非沿岸文明是由班图等族创造的以农耕为主,辅之采集、狩猎和商业的文明。7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和阿拉伯人等外族的移民,逐渐形成斯瓦希里人的文明。这种以商业城邦为特色的文明在13??15世纪到达极盛;至15世纪,沿肯尼亚至莫桑比克海岸兴起的比较大的商业奴隶制城邦即达37个,如一串明珠散布于东推海域。这些城市与阿拉伯、印度、波斯和中国进行贸易。从东非出口的商品有黄金、象牙、肉桂、乳香、玳瑁、琥珀和奴隶,进口的有来自中国的青瓷、丝绸、漆器,中东的织品、铁器,印度的宝石。商业十分繁荣。城市建筑也很壮丽。14世纪的著名旅行家俨本?巴图塔称赞基尔瓦是世界上建筑得最好的城市。郑和船队下西洋时记载其城市:“濒海而居,堆石为屋,四五层高。”它的农业与园艺业也达到相当高水平。16世纪还有人称赞:桑给巴尔、奔巴等地区,土地富庶,食物充足,种植稻米、小米、小麦,栽培桔子、柠檬、石榴、蜜果等等。其语言文学、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16世纪随着葡萄牙人的闯入和浩劫,其文明发展才嘎然而止。
斯瓦希里文明的创造者是谁呢?这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谜。一些学者认为,’斯瓦希里人的祖先来自伊朗的设拉子地区,东非海岸是“伊斯兰教的前哨站”,斯瓦希里文化受外来影响而成。到14世纪达到顶峰。此论认为:来自波斯的哈桑?阿里及其六子和一些跟从者在10世纪率领七艘船离开伊朗,远航至东非海岸。每艘船的人到东非后都建立了一个居留地。其中为人所熟知的四个居留地是蒙巴萨、奔巴岛、科摩罗群岛中的约翰纳,以及基尔瓦。哈桑本人就定居在基尔瓦。由于这些移民加之阿拉伯人的到来,这些居留地经过一定的时期逐渐形成为城市并演变成为城邦,斯瓦希里文明由此产生。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阿拉伯人是斯瓦希里文化的创造者,英国东非史学者科普兰把东非城邦叫做“阿拉伯的殖民地”。他劝告读者“把沿海的一系列殖民地和其文明当作是阿拉伯式的。”他承认有一些受波斯文化影响,但认为非洲本地人所作的贡献很小,甚至根本不存在。
上述两种观点60年代后都受怀疑,一些学者认为斯瓦希里文明的创造者应为东班图人。根据王勤在《斯瓦希里语的发展和演变》一文对此派研究的介绍,斯瓦希里语带有明显的班图语特征。如班图语的特征之一是名词有单、复数之分,而无阴阳性之别。并按性质分为若干类,斯瓦希里语也是如此。又如斯瓦希里语与其它班图语一样,每个单词通常是由词根和词缀组成的。当形容词或数词修饰名词时,必须根据名词的类别及单、复数,分别在形容词(或数词)词根前加上相应的前缀,以保持语法关系的一致。斯瓦希里语也是非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记载东非沿海最早的文献是《红海回航记》。该书记载,在任何外来者未曾达到东非沿岸前,班图人已在那里定居。当地居民已有自己的语言,用于经商及日常交往,只是未形成书面文字。据说这就是最早的斯瓦希里语。坦桑尼亚学者马希阿斯?姆尼亚帕拉在《斯瓦希里语史》中即认为:这种原始的斯语很可能就是班图语中古老的恩戈兹语。当时恩戈兹语曾通行于肯尼亚北部沿海的拉木地区,包括发扎和帕特直至塔纳河流域。另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期瓦希里语属于尼日尔一刚果语系中贝努埃一刚果语族的班图语支系。也有些语言学家认为,班图语本身可自成体系。斯语应属于班图语系中的东班图语族。各种关于斯瓦希里人的口头传说也表明:“设拉子人”来自波斯的说法缺乏根据。一是在11??12世纪,印度洋贸易重点已转移到阿拉伯南部和红海地区;设拉子对东非海岸贸易无足轻重;二是斯瓦希里语中缺乏波斯语词汇,而早期清真寺或墓葬中亦无波斯语铭文。“设拉子人”来自阿拉伯的论点也站不住脚,主要是因为在12世纪以前斯语中的阿拉伯语成分极少,而当时的海岸居民亦非穆斯林。一些人认为,所谓“设拉子人”的故乡实际上是指索马里南部,即斯瓦希里语的发源地。考古学文献资料也表明非洲东海岸公元前1000年后就受到阿拉伯人影响,他们来此经商并与当地人通婚。这些经营贸易的阿拉伯人,不断为住在他们周围的非洲人所吸收。同时他们也不断从阿拉伯和波斯湾得到补充。由于他们的参与产生了斯瓦希里文化。这种文化是吸收了非洲以外文明的真正非洲综合体。巴兹尔?戴维逊认为:从根本上讲,它主要还是班图非洲文化。非洲东海岸这种早期的文化是一种混合物。它起源于许多方面,但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显然是非洲式的整体。斯瓦希里文化中的外来因素还受到来自印度、波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等地区的影响。公元7世纪后,阿拉伯以更大规模在东非海岸扩张,从北向南兴起了一批商业城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与当地非洲人通婚融合,这些小城邦的后裔越来越非洲化了。当时的一些旅行家的历史记载也表明这种文明的主体者是非洲人。马斯乌迪、埃德里亚以及10至12世纪阿拉伯作者,一致认为东非海岸占压倒优势的是僧?人、尼格罗人。约1300年,迪马斯基说东非海岸的人民是尼格罗人和异教徒。16世纪初的马尔博萨也说马林迪和布腊伐城的居民是“摩尔人”。考古学家马修在发掘东非一些建筑遗址后也认为,如果从它作为一种逐渐伊斯兰化的非洲文化的历史这一角度来看,要比它单纯看作是来自波斯湾的伊斯兰教殖民地的历史来看更容易使人理解些。因此,根据上述各学科的材料,一些学者如艾伦、霍顿、鲁尔斯、斯比尔、马修,特别是上文提到的巴兹尔?戴维逊认为,斯瓦希里文明不是阿拉伯式的,也不是波斯式或印度式的,它们是非洲式的,而且主要是尼格罗非洲式的。
(李继东)
原始人为什么要举行成丁礼在当代社会里,尽管各国的法律对人的成年大多有明确的年龄规定,但不同的民族无形之中仍然以能否在经济上自立、是否结婚生子等传统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成年与否。然而,在原始社会里,这个原本十分复杂的问题却显得很简单,即举行过成丁礼就标志着一个人的成年。
对于有史以来的众多原始民族来说,成丁礼在表达一个人已经成熟的意义方面是一致的,但不同民族所举行的成丁礼仪式却千差万别。从人类学家的调查来看,各种原始成丁礼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标志型。即以某些明显的标志,来宣告某人已经成年。如巴布亚的土著女子从小开始依次涂绘身体各部分,等到周身涂过一遍,就举行仪式宣布她已经成年。类似的例子还有中国的黎族女子和傣族男子到了青春期都开始纹身,一旦他们成长到有了情人的地步,就要郑重其事地纹上一个特别的标记。除了绘身和纹身外,许多民族还用改变装束来表示一个人的成熟。如流行于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山区的“裤子礼”和“裙子礼”,一般在男女少年满十三岁以后举行。只有在这一仪式举行过以后,那种适龄的青少年才被允许换上与父母相同的成人服装,并可以享受作为部落正式成员所拥有的一切权力。流行于印度教婆罗门中的以白色带子束首标志男子成年的礼节,以及中国古代由儒家经典正式规定的男女成年礼??冠和弃,显然都是某种标志型成丁礼的残余。
另一类较为常见的成丁礼是技能型。即未成年男女青少年只有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了某种必要的谋生技巧之后,才被接纳为社会中的正式一员。如在南部非洲的许多原始部族里,男女少年到了一定年龄都必须被送到一个与外界隔离的秘密地点,由父母或同性别的长辈分别传授给他们做男人或女人必须知道的礼节以及战斗、狩猎、耕种、织造等各种技能。这种隔离在时间上长短不一,有时会持续一年以上。一旦学习结束,往往还要燃起篝火,歌舞敬神,然后才能回家像成人一样生活。技能型的成丁礼往往还伴有一系列十分严格的考试。其中,大多数人自然都能通过考试,享受到各种应得的权力,并且得到同族人的尊敬。极少数的不及格者则会受到歧视,命运十分悲惨。如北美奥其伯威人规定,没有通过成丁礼考试的人一生只能做最笨重的活,另一些印第安人甚至把这种人从本部落中赶出去。而澳大利亚的土著更是把成了礼考试不及格的人终身看做是孩子,直到白发苍苍也只能和孩子们玩耍。他们不能穿戴成人的服装和饰物,不能结婚,甚至对任何成年人的辱骂和殴打都不能反抗,只能在恭顺地忍受各种羞辱中渡过一生。总的来说,成丁礼考试一般只是针对男孩子而言的,女孩子则进行类似的考试,即使也有不会太严格。显然,以上这些技能型成丁礼实际上是原始民族对他们的后代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不少颇具价值的生产与生活经验就是通过这一形式一代代传承并发展完善的。
第三种类型的成丁礼是巫术型。一般来说,在原始人所有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充满着对鬼神的尊敬与恐惧,至于举行像成丁礼这样重大的仪式则更是如此。人们在调查中发现,东南亚及印度、澳州等地十分常见的一种成丁礼??拔牙礼,往往就离不开巫师的帮助。澳大利亚的一些土著不仅要让巫师在施行拔牙术之前跳舞作法,还要他们亲自动手拔去孩子的牙齿。另一种在原始民族中流行更广的成丁礼??割礼,也是离不开巫师们的主持与指导。直到今天,保守的犹太教徒在实施割礼时仍要由专职的宗教祭司负责操作。巫术型成丁礼往往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不少原始人为了使这些巫术更为灵验,还有意用限制睡眠、禁食等人为制造的痛苦来加重这种神秘感。如印度洋沿岸的科萨人,在举行割礼的前夜必须通宵跳舞唱歌,并且互相挥棒打得头破血流,直到日出时再进行正式的典礼。南美洲亚瓦那人的成丁礼更是要求人们忍受蚂蚁蜇咬,或者浓烟熏烤四五分钟等稀奇古怪的考验。没有经受痛苦考验的成丁礼往往被人贬为不具魔力,因此也不能使人从未成年的状态下一夜之间变为成年人。
种种迹象显示,成丁礼曾经是原始人类诸多典礼中最重要的之一。那么,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举行成丁礼呢?专家们推测,主要出于两个原因。第一,原始人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婴儿的死亡率极高,大多数婴儿会在出生的头几年夭折,因而刚刚出生的孩子往往不被视为真正的人。只有当孩子被抚养到比较容易长大的年龄以后,人们才承认他是个真正的人,并用盛大的成丁礼来祝贺部族增添新丁。第二,原始的成丁礼往往是在男女两性发育成熟时举行,显然它标志着对青年男女社交权力的承认。也是男女两性婚姻生活的开始。正是因此,不少民族有在成丁礼前后向男女青年传授做男人或女人的基本知识的习惯。对现存原始民族的调查表明,各民族举行成丁礼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从七八岁甚至更小到13至15乃至更大的都有。看来,其中的确有存在着两种不同形式的成丁礼的可能。对此,学者们仍在进行深入的研究,难有定论。
今天,当代人的成年标准与原始人的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成年仍是一件非常重大并且令人愉快的事。人们在高中毕业的典礼之后,或是在16与20岁的生日晚会上特别兴奋地狂欢,这一切似乎都与远古祖先的成丁礼完全不同。但原始成丁礼的某些内容与形式,的确仍然深深地隐藏在人们的风俗礼仪和思想意识之中,因为我们毕竟是继承了他们血统的子孙。
(丁之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