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5|回复: 0
收起左侧

[外国历史之谜] [世界文化之谜]托尔斯泰弃家出走原因何在?

[复制链接]

1062

主题

1645

帖子

-737

积分

草民

     :

     :

     :

发表于 2011-11-1 14: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托尔斯泰弃家出走原因何在?
1910年11月7日列夫?托尔斯泰在离家出走途中辞世于阿斯塔波沃火车站。这一噩耗令世人震惊,整个俄罗斯乃至全世界都在为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而悲伤。悲痛过后,人们不禁要问:作家为什么在83岁的耄耋之年要弃家出走呢?80年来,对这一疑问的探索和争执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者分析比较多的首先是家庭因素,尤其是作家的妻子索菲亚?安得烈耶夫娜。传记作者康?洛穆诺夫认为托尔斯泰晚年精神痛苦主要是由家庭不和引起的。托尔斯泰的密友切尔特科夫更是直截了当地把出走的原因完全推到索菲亚身上。这种观点在社会上也颇有市场。舆论认为,自1862年结婚以来,虽然夫妇感情在前期很好,但从80年代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急剧转变之后,夫妇思想的鸿沟就愈来愈深,以致彼此本来融洽的感情发生裂变。早在1885年和1897年托尔斯泰就曾两度打算出走,但矛盾毕竟没有到足以决裂的地步,所以均未成行。可是裂痕也一直未能弥合。当托尔斯泰在1910年7月秘密立下关于文学遗产的遗嘱后,索菲亚本已不太正常的精神愈加烦躁,她急于了解遗嘱的内容,以致在10月27日深夜背着托尔斯泰在书房里搜寻。这下使得托尔斯泰“已经满溢的忍耐之杯中又添加了最后一滴。出走的决心在他心中突然形成,不可更改了。”(托尔斯泰最后的秘书布尔加科夫语)当晚后半夜,托尔斯泰便在小女儿萨莎和医生玛科维茨基的协助和陪同下悄然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踏上了不幸的出走旅程。
此外,研究者们也没有忽视家庭不和的其他因素。除子女们分成同情父亲和母亲的两派外,小女儿萨莎“竭力将父亲推上与母亲斗争的道路”,最后帮助父亲出走,亦是事端的直接责任者。
然而,包括托尔斯泰部分子女的许多研究者不赞同上述观点。高尔基就坚决反对把索菲亚看成“扫帚星”,并正确评说了她在托尔斯泰生活和事业中的重要地位。罗扎诺娃也认为,“并不是夫人的精神状态,她的歇斯底里发作和喜怒无常,才使得托尔斯泰难以忍受继续留在自己家里”。伊利亚?托尔斯泰更是诘问:“难道我父亲从家里逃走,真是因为和他共同生活了48年的妻子??的某些变态?”他们觉得切尔特科夫才是罪魁。
托尔斯泰在深入研究道德哲学和宗教伦理的基础上,在80年代初形成了“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自我完善”、“放弃私有财产”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并开始过简朴生活,从事体力劳动,接近农民,实践其理想。作家的理论吸引了一批崇拜和追随者。这些托尔斯泰主义者不仅坚定了作家放弃地主阶级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消除他同普通百姓之间的鸿沟的愿望,而且最终促成了托尔斯泰与家庭决裂。其中对作家影响最大的是切尔特科夫。切氏本为上层贵族的出色军官,但他抛却军职,舍弃锦绣前程,回到自己的庄园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并把部分财产分给农民。这种共同的道德理想把他俩紧紧联系起来。托尔斯泰和切尔特科夫刚刚接触后便在日记中写道:“他和我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两人的友谊从1883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作家逝世。而且,切氏在托尔斯泰作品出版、思想的传播、手稿的收集保存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作家“想不出比切尔特科夫更好的朋友了”。同时,切氏也介入和干预了托尔斯泰的私人生活,并直接导演了文学遗产继承权之争。切氏从“放弃私产”的原则推导出“非版权所有”的主张,致使托尔斯泰在1891年就宣布,凡1881年后出版的他的著作,任何人可以免费再版。1909年托尔斯泰又作出任何人可以免费出版他1881年以前尚未出版的全部文稿的决定,由切氏负责有关事宜。但切尔特科夫并不满足于此。他于1910年7月22日草拟了一份关于文学遗产继承权的最后遗嘱,让作家签了字。主要内容是作家的一切文著、手稿、日记、信件全由萨莎继承,并移交切氏出版。随后他还给托尔斯泰写去一封“充满了责备和控诉”的长信。再加上其他托尔斯泰主义者不断写来言词过激的信,指责作家“说的是一套,做的和生活的又是一套”,终于促成矛盾空前激化,托尔斯泰“感觉到自己被撕成两半”,左右为难,进退维谷,遂下定决心到庄稼人的茅舍度过余生。
但是,把出走的责任全推在切尔特科夫身上亦欠公允。对于托尔斯泰这样一位道德高尚、意志坚强的老人,不大可能由他人操纵摆布。假如没有早在19世纪80年代已产生的离家出走的思想基础,遗产之争的后果就不一定会如此。所以,有人便认为出走的原因应从托尔斯泰的内心深处去找。他的崇高理想和沙皇专制下严酷现实的尖锐对立才是他精神长期痛苦的根源,离家出走客死他乡不过给这种痛苦凭添了几分悲剧色彩罢了。话又说回来,如果夫人能从道义上理解丈夫,如果切尔特科夫等人不那样推波助澜,一个80多岁的老人会下决心冒着严寒、拖着衰竭的身躯,背井离乡去实践其所谓的主义和理想吗?可见,出走的原因并不简单。研究和分析尽可以继续,但有谁又能真正弄清作家当时的心理状态呢?
(张世满)
名诗人叶赛宁是死于“殉情”吗?
前苏联著名的抒情诗人谢尔盖?叶赛宁的结局是极为悲剧性的。1925年12月27日深夜,叶赛宁自缢在列宁格勒的安格列捷尔旅馆,以《生存不比死亡新鲜》一诗而告终。生前,他曾被誉为“天才的农民诗人”、“大自然的歌手”、“俄罗斯的天才”。然而,这样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名诗人竟在自己处于创作巅峰状态时“自杀”身亡,结束了辉煌而复杂的创作生涯,年仅30岁。高尔基称他的死是“最令人难过的悲剧之一”。人们在痛惜之余,都在询问:究竟是什么原因,最终使诗人走上了自我毁灭的绝路?一般人自杀的死因,不外乎环境的困顿痛苦和心灵敏感脆弱两种,但作家、诗人的自杀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的因病魔缠身,有的苦于恋爱问题,也有的出于一时的艺术上的冲动等,动机各异。那末,叶赛宁出于什么动机自杀的呢?这至今仍是个谜。
有人认为:叶赛宁的爱情悲剧是导致他自杀的根本原因。的确,诗人的爱情生活是相当不幸的。1921年11月7日,诗人和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初次见面后,便一见倾心,迅速陷入热恋之中。不久,俩人正式同居。1922年5月10日,在办理完结婚登记后,俩人踏上了去欧美的旅途,开始了正式的“蜜月旅行”。但是,由于在国外的旅行生活中显示出来的各方面的严重差异,使俩人为时不久的爱情和婚姻面临着危机。尽管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艺术语言这个基础,可在出身、教育、年龄、性格等方面都差距甚远,俩人在性格上明显缺乏和谐一致,加上他们还有一个很严重的语言障碍,思想感情便得不到及时而充分的交流,分手将是不可避免的。1922年秋,俩人返回莫科科不久,就友好地分手了。随后,诗人重新回到旧情人别尼斯拉夫斯卡娅身边。多情而善良的姑娘原谅了诗人,她又象过去那样,将自己的爱无私地献给了叶赛宁。令人遗憾的是,再次结合后产生的和谐与安宁,仍然没能保持下去。不久,这位多情的诗人又跌入了另一纷乱的爱情漩涡,使他在自己的悲剧中又向前走了一步。1925年3月,诗人遇见了世界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容貌出众的安德列夫娜。诗人立即被其容貌举止吸引住了,再也无法掩饰对她的好感,诗人那本来就易于冲动并且常常表现出爱情狂热的心灵,自认识了安德列夫娜,又失去了平衡。9月,俩人正式结婚,诗人搬进了那豪华而又古香的宽大住宅里。令诗人大失所望的是,婚后生活并不象原来设计的那样美满。安德列夫娜虽然出身名门,天资出众,但她既缺乏同诗人相匹配的艺术才识和见解,也没有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那种温情。到这时,诗人才真正感到当初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重要和可贵,他深深地感到实在有亏于她。然而,他又没有勇气再一次回到她的身旁,以取得她的宽恕。在万般痛苦的情况下,敏感的诗人终于走上了绝路,他要用死来报答心目中真正的情人。可见,叶赛宁是“殉情”而死的。
不少学者指出,上述观点未免过于简单化了,叶赛宁实际上是患精神抑郁症而自杀的。当年诗人死后,前苏联的官方讣告曾说过:“叶赛宁是由于精神忧郁、心理平衡失调,于绝望中自缢而死的。前苏联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科学家若?麦德维杰夫在《谁是疯子》一书中,明确指出:“谢?叶赛宁,亚?法捷耶夫,欧?海明威,杰克?伦敦,谢?奥尔忠尼启则,德?阿?萨毕宁及其他不少受到尊敬的优秀人物都是在处于心理抑郁状态期间用自杀结束其生命的”。据当时的史料记载:随着心境失调,叶赛宁的性格愈来愈暴躁,到后来竟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显得喜怒无常。经医院检查,医生认为他已患有严重的精神抑郁症。从叶赛宁的诗歌创作实践来看,特别是到了后期,诗人已陷入了色情颓废诗歌的泥坑,集中反映了他精神上的极度颓唐和创作上的严重危机。不少诗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孤独而忧伤的情绪,成为以情绪颓废、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标志的“叶赛宁性格”这一专有名词产生的口实。后来他的诗在苏联国内曾禁止出版与翻印。有的人还说他因十月革命扑灭了他的个人主义的幻想,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的道路。其实,叶赛宁的自杀是他一生矛盾重重、而又无法排解的产物。叶赛宁的忧郁、悲伤,主要源出于他的气质,以及他对于农村原始的、自然风光的眷恋。强烈而固执的小农意识和田园牧歌式的忧伤,是导致他厌世自杀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死于爱情悲剧说还是死于精神抑郁症说,两者都以承认叶赛宁的自杀为前提。在前苏联国内,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人对诗人系“自杀”一说提出过疑问。但最近以来,有人对传统的说法大胆地提出了挑战,认为叶赛宁的“自杀”结论值得怀疑。在对“自杀”说持怀疑观点的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叶甫盖尼?切尔诺斯维托夫先生。
切尔诺斯维托夫是前苏联著名的法医、精神病专家、全苏联哲学学会的学术秘书,曾长期从事叶赛宁死因的研究。因此,他的看法有一定的权威性。他对“自杀”说持否定意见的证据是:(1)说叶赛宁是因精神忧郁、心理平衡失调而自杀是毫无根据的。经对诗人的精神状况、神经功能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叶赛宁是个精神状况理想、神经非常健全的人。(2)通过研究有关照片,还会发现疑点。诗人死后,苏联国内外报刊都以显著标题和大幅版面作了报道,并登载了诗人死亡的照片。从所有国外报纸登载的照片上都能清晰地看出,死者的额头和鼻梁上有一块很大的凹痕,这显然是被猛击所致。另外,从照片上还可看出一条横向抓痕,按规律,它是纵向的才与自缢的情况相符。这说明,诗人实际上是被来自身后的绳索勒死的。
如果“谋杀”说成立的话,那末,谁是谋杀诗人的凶手呢?为什么要对诗人下毒手?这些又将成为一个新的历史疑案。
(俞?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