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 | 时间 | 原因 | 表现 | 影响 | 认识 |
产生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的诱导
| 上海:方举赞发昌机器厂;
广东:陈启源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朱其昂贻来牟机器磨坊;
|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
初步发展
|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2、“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动。
3、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江苏南通:张謇大生纱厂;
江苏无锡: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面粉大王”及“纺织大王”);
河北唐山:周学熙新洋灰公司;
山西:刘懋赏、冯济川保晋矿务公司;
|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短暂春天(昙花一现)
|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
(1912——1919)
| 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2.“实业救国”的影响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4.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根本原因)
|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
面料是第二大工业;
重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
曲折
发展
| 较快发展
|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 1.全国的基本统一
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 知识点:1、为防止白银外流:币制改革;这次改革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
2、为巩固统治: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
沉重打击
| 抗战
时期
| 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企业为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
| 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
|
萎缩
| 解放战争时期
| 1.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
2、恶性通货膨胀
3.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4.官僚资本的压迫
5.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