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18|回复: 0
收起左侧

[趣闻轶事] 《新青年》杂志趣事

[复制链接]

222

主题

450

帖子

4590

积分

超级版主

     居住地:陕西省 安康市 汉滨区

     梦想大学:牛津大学

     喜欢的专业:人工智能AI

Rank: 8Rank: 8

QQ
发表于 2012-8-25 15: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创刊缘起
  《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原本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1904年,他创办《安徽俗话报》辛亥革命前,陈独秀就在《国民日日报》和《安徽俗话报》上发表文章,批判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宣传民主主义思想。他曾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二次革命”失败,陈独秀逃亡到日本,曾参加由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月刊的工作。据亚东图书馆的主持人、老出版家汪孟邹先生回忆:陈独秀于1913年从日本偷偷地回到上海。他没事做,经常到亚东图书馆里来。“他想出一本杂志,说只要十年、八年功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陈独秀请汪孟邹想办法。汪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做,就把陈介绍给群益书社陈子沛、子寿兄弟。他们很快接受,并与陈议妥,每月出刊一本,编辑费和稿费二百元。这样《新青年》杂志诞生了。

2、改名原因
  《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创刊伊始称为《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才改名《新青年》。
  《青年杂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优于同期的一般刊物,销售量一路攀升,最初每期只印一千份,后来一再重印,最多一期竟销售一万五、六千份,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业绩。《青年杂志》办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改名呢?
  原因是群益书社收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寄来的一封公函,上面说:群益书社出版的《青年杂志》与他们办的《上海青年》名称雷同,为避免冒名之嫌,请及早改名。群益书社尽快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公函内容告诉陈独秀,并建议改为《新青年》。陈独秀考虑到新名称跟杂志内容和性质更加贴切,便同意改名。

3、编辑创新
  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新青年》杂志,在编辑业务上,也有所创新。那个时期的杂志报刊都没有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每篇文章都不分段落,从头至尾一排到底,既不醒目,又不易读。为了克服刊物编排上的这种弊病,《新青年》杂志决定采用新式标点和分段编排的新方法。新式标点符号的铜模是由群益书社的陈子寿与太平洋印刷厂的张秉文商量研究后,用外文标点符号作为样板刻制的。当时中国最有名的两大书局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没有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新青年》的这一举措,开创中国编辑业务的新风气。分段编排的方法,能使文章标题醒目,层次分明,比起一排到底的编排自然优越得多。因此,《新青年》的编辑创新一炮打响,深受读者欢迎,很快被中国出版界普遍接受。
  《新青年》还想改为横排板,自左至右,像英文、法文的写法那样。这个建议最初是由钱玄同提出来的,并得到陈独秀的认可。陈独秀说:“《新青年》杂志拿除旧布新做宗旨,则自己便须实行除旧布新,所有认做‘合理’的新法,说了就做得到的,总宜赶紧实行去做,以为社会先导才是。”但是横排版的想法却遭到群益书社的反对,因为“这么一改,印刷工资要加多几及一倍。”经费的增长难以解决,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以《新青年》的这一改革方案最终未能实行。任何改革的实行都并非易事,由此可见一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