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1214高格
收起左侧

[探究主题] 维新变法惹恼了谁?

  [复制链接]

0

主题

10

帖子

207

积分

总督

     :

     :

     :

Rank: 5Rank: 5

发表于 2011-4-4 18: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咸丰年间太平军的活动记录极为详尽,而戊戌年的记载却未提及维新运动一字;《;《安乡县志》记有该县戊戌年三件大事:“南洲门设站”,“夏五月十三大风雨,屋多倾颓”,“匪寇焚衙署,毁民居,县绅集民兵御杀之”……均无一件与维新运动有关

当“戊戌六君子”就义之日,京城万人空巷,围观民众水泄不通。可众多的阿Q们怀里揣着的,却是蘸血的馒头。行刑过程中,围观的市民百姓纷纷指着六君子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一些看热闹的等不及了,嚷嚷道:“快杀快杀,别磨磨蹭蹭1自从六君子被逮捕审判,许多此前与他们来往密切的京官噤若寒蝉,多所避忌,就连他们的亲友故旧也深恐株连自己,吓得多日闭门不出。

0

主题

10

帖子

207

积分

总督

     :

     :

     :

Rank: 5Rank: 5

发表于 2011-4-4 18: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咸丰年间太平军的活动记录极为详尽,而戊戌年的记载却未提及维新运动一字;《;《安乡县志》记有该县戊戌年三件大事:“南洲门设站”,“夏五月十三大风雨,屋多倾颓”,“匪寇焚衙署,毁民居,县绅集民兵御杀之”……均无一件与维新运动有关

当“戊戌六君子”就义之日,京城万人空巷,围观民众水泄不通。可众多的阿Q们怀里揣着的,却是蘸血的馒头。行刑过程中,围观的市民百姓纷纷指着六君子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一些看热闹的等不及了,嚷嚷道:“快杀快杀,别磨磨蹭蹭1自从六君子被逮捕审判,许多此前与他们来往密切的京官噤若寒蝉,多所避忌,就连他们的亲友故旧也深恐株连自己,吓得多日闭门不出。

1

主题

14

帖子

33

积分

县令

八国联军

     :

     :

     :

Rank: 2

发表于 2011-4-4 23: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我们来反观李鸿章一系列活动,如在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活动中,他出力甚多。百日维新中,裁撤冗衙一事阻力很大,李鸿章时在总理衙门,他引经据典,制定了并裁的方案,使之得以实行。虽然被康有为拒绝加入其维新派阵营,但李鸿章对康有为等人的作为还颇为赞许,据时人记载:“(李鸿章)逢人辄语云:‘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之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深愧焉’。故都人多目为康党。”
  即使在戊戌政变后,李鸿章仍直言“捕新党之谬”,当西太后说有人告他是新党时,李鸿章坦然表示:“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新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营救获罪的徐致靖,安排张元济到上海落脚。虽然这是后话。不能不说变法的失败,康有为是难辞其咎的。

1

主题

14

帖子

33

积分

县令

八国联军

     :

     :

     :

Rank: 2

发表于 2011-4-4 23: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研读历史,常常会被意识形态的历史观所误导,把戊戌变法的失败简单的归结于“帝”、“后”之间的斗争,而忽略了这场变法中的领导者和主持者的先天不足。更忽略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环境里,继承与发展这个应该拿捏好的分寸。如果我们能认真吸取这场变法的教训,这或许也为当今改革提供一点借鉴,在维护改革的问题上,渐进的改革成本才是最低的。所以谭嗣同(字,复生)死后,有人撰挽联“复生不再复生;有为难以有为”!的确,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不再有为,而是走上了一条保皇的不归路,而最终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跘脚石!

1

主题

14

帖子

33

积分

县令

八国联军

     :

     :

     :

Rank: 2

发表于 2011-4-4 23: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1895 年 8 月在康有为的鼓动下,由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推动维新变法。李鸿章对强学会“讲中国自强之学”,表示赞赏,“自愿捐金二千入会”。11 月康有为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并出版《强学报》,李鸿章又捐金 1 千。当然,李鸿章对强学会也是有所不满的。首先,北京强学会在陈炽的倡议下,把李鸿章拒之于门外。陈炽此举,显然是由于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主和误国,“虽身存而名已丧”的结果。李鸿章因公开遭到排斥而深感屈辱和恼怒,所以曾与闻北京强学会事的吴樵说他“已含怒矣”。其次,强学会主要是由帝党、维新派和张之洞系洋务派组成的,“主之者内有常熟(按指翁同龢),外有南皮(按指张之洞),名士会者千计”。李鸿章感到自己的政敌、甲午战争中主战的帝党和张之洞系洋务派在强学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相与讲求中外掌故”,免不了要谈到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和自己的责任,对自己显然是弊多利少的。不过,李鸿章对强学会的不满,并未导致破坏强学会的行动。但守旧派却因强学会由北京发展到上海声势愈大,而憎恨不已。1896 年 1 月御史杨崇伊上奏弹劾强学会,要求严禁。慈禧借此强迫光绪下令封闭强学会,查禁《中外纪闻》。上海强学会和“强学报”也随即被张之洞封禁

1

主题

14

帖子

33

积分

县令

八国联军

     :

     :

     :

Rank: 2

发表于 2011-4-4 23: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孟其在《说林》中也记载了一件有趣的事:

荣相既被命为直隶总督谒帝请训,适康有为奉旨召见, 因问何辞妻对,有为第曰:“杀二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荣相唯唯,循序伏舞,因问皇上视康有为何如人?帝叹息以为能也。已而荣相赴颐和园谒皇太后,时李文忠放居贤良祠,谢皇太后赏食物,同被叫人。荣相奏康有为乱法非制,皇上如过听,必害大事奈何?又顾文忠,谓鸿章多历事故,宜为皇太后言之。文忠即叩头,称皇太后圣明。……荣相即退出。康君告人,荣禄老辣,我非其敌也。

荣禄对于康有为,既与刚毅合谋压抑于前,又想串通李鸿章谄害于后。李鸿章不仅把荣禄两次阴谋密告康有为,使之认识到“荣禄老辣”的本质;而且没有与荣禄沆瀣一气,只是以叩头“称皇太后圣明”来搪塞荣禄的威逼。李鸿章的同情显然是在康有为一边。

在百日维新期间,李鸿章没有公开单独地上疏表示政见、臧否人物,但在与阴僚密谈和通信当中,或随同总署和内阁集体议复事件时,对戊戌维新及其弃旧图新的措施,大都表示过自己的看法。他在分别写给驻俄公使杨儒、署湖南藩台陈伯平的信中,欣慰地说:“朝廷有意更新”,“薄海争传新政”,为了使中国从贫弱而致富强,“惟在亟图变计而已”。他对戊戌维新虽持赞赏态度,但并未或极少直接参予实际活动。

李鸿章支持“整军经武”。当时光绪把练兵作为“大政”,颇得洋务派的共鸣。李鸿章认为“整军经武为国家根本至计”,可以防止“敌国外患”。

李鸿章支持振兴农工商业。当时光绪主张“训农通商”,振兴农工商业。李鸿章深以为然,直到 1899 年他还致函李兰舟重申此意:“农工商各政,原属当务之急,富民之计,此为本根,振兴之权必操自上,设学堂以培植人材,开会馆以齐一条理,皆激励裁成之所系,不能视为缓图。”他特别注意开采矿藏问题。他写信给有关人士,表示支持当时某些“中外条陈”的意见,认为“目前致富之策,自以开矿为先”。他鉴于四川总督鹿传霖力阻宋育仁“挟洋师机器”回籍用西法开矿而感慨系之:“使中国多明矿学之人,何至如此!”似乎可以说,在李鸿章振兴农工商业的思想里,所谓“用西法”云云,并未超越洋务派的传统主张,而惟独在抨击守旧派阻碍民间投资方面才具有某些新意。这表明李鸿章认识到鼓励私人投资新式工商业的重要性,有意对民族资本开放绿灯。

李鸿章支持废八股、兴学堂。早在 1896 年李鸿章就曾对其亲信表露过心迹说:“取士之法,亟应变通”,“今惟有尽罢各省提学之官,辍春秋两试,裁并天下之书院,悉改为学堂,分门分年以课其功,学成即授以官,而暂停他途之入仕者,庶二十年间,风气变而人才出。”这显然是一种反对拆衷调和,要求废除科举、兴办学堂的合理主张,可惜李鸿章却不敢公开提出并付诸实施。后经维新派的斗争,光绪终于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据李鸿章的侄婿孙宝諠追述:“合肥在都,逢人辄语云:‘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义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深愧焉。’故都人多目为康党。”

1

主题

14

帖子

33

积分

县令

八国联军

     :

     :

     :

Rank: 2

发表于 2011-4-4 23: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下令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而“所有各衙门一切事宜,当并归内阁六部分办,著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即行分别妥速筹议”具奏。诏书既下,礼兵刑工各部观望吏户二部,而管理吏部大臣徐桐、户部尚书敬信却持反对态度。李鸿章则遵旨会同其他内阁大学土上了一折一片。他们既承议“裁并官职,诚为今日当务之急”;又以防止“冒昧从事,致滋贻误”为由,力主采取“庶名虽改而实犹存”的方针。他们根据典要,以詹事府并入翰林院,通政司并入内阁,太仆并兵部,大理并刑部,光禄、鸿胪并礼部;并建议将“所有裁汰之应升应转各员,应由吏部查明,照例题奏,听候录用。其各项属员,亦由吏部酌量分别补用,以免向隅。”光绪从之,下诏准行。这类改革尽管如此温和,但是仍然遭到守旧派的坚决抵制。陈夔龙说:“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1

主题

14

帖子

33

积分

县令

八国联军

     :

     :

     :

Rank: 2

发表于 2011-4-4 23: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戊戌政变后,作为维新派首领的康有为、梁启超就对李鸿章在维新运动中的表现作出了公允的评价。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疆吏若李鸿章、张之洞辈,亦稍稍和之。”所谓“稍稍和之”云云,用词贴切,符合实际。
康有为致函李鸿章说:“昔者与公绸缪恩谊,助吾革政,虎率以听,荣禄相攻,则入室告,八月出走,则遣人慰行,固感公相与之厚情,更深知公维新之同志”。李鸿章的这种态度,有利于维新,而不利于守旧,是值得称道的。

1

主题

14

帖子

33

积分

县令

八国联军

     :

     :

     :

Rank: 2

发表于 2011-4-4 23: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变法期间,张之洞被推崇为能挽回天下大局之“朝廷柱石”。康有为与“强学会”诸人,对其深怀厚望。张之洞此时态度无疑是比较暧昧的,一方面他无疑也清楚此时的清朝的国家机器是如何的腐败陈旧,的确需要引入改革,而且这次变法还得到年轻皇帝的支持;一方面,张之洞也同样清楚朝廷中真正说上话的人是以慈禧为主的后党,他们是反对变法的。在这两派力量中的比较中,张之洞一时无法判断哪种力量最终可以胜出,他此时的态度必须是谨慎以及小心的。  
      
  张之洞此时,虽然列名入“强学会”,但他冷静分析形势,决定对以康有为为主“强学会”,做两件事情:一是招呼上海、南京等地当局承认“强学会”地位的合法性;二是张之洞暗中从经济上支持该学会,让其可以经办自己的报纸《强学报》,和《中外公报》等报纸。当然,张之洞还暗中安排自己的亲信包括自己的门人杨旭,保持与康有为的接触,明为帮,暗为监督,注意他们的动向。  
      
  到了1895年秋天,张之洞觉察出康有为等人行为中的幼稚,判断其终不能成大事,同时了解到对变法不满的后党之反攻形势。他做出了决定:撤回了他对上海分会的财政支持,而且封闭了报纸。同时,由张之洞撰写《强学篇》一文,张之洞做出重要的决定,将其改名为《劝学篇》: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戊戌变法。彻底与“强学会”划清界限,迅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睐。  

0

主题

10

帖子

23

积分

小吏

五法抗拒代言人

     居住地:广东省 深圳市

     :

     :

Rank: 1

发表于 2011-4-5 12: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网上找了下
首先是废八股兴学堂。这是维新派的一贯主张,势在必行。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步骤,全面推开,触及面广,结果在知识分子中造成了一个大的反对面。以致当梁启超联合百余人上书请求废除八股取士制度的时候,引起士子的强烈仇视和抵制,他们遍播谣言,梁也几乎因此而被殴击。”这一点,张之洞倒是看得清楚,他曾对梁启超说他不愿上折请废八股,是因为“恐触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怒。”这一方面说明张之洞圆滑,另一方面说明当时阻力之大。废八股无异于使读书人失业,直接损害了当时找不到其他出路得知识分子的利益。此外,由于经费难筹,维新派建议改祠庙为学校,7月10日光绪下诏:“至于民间祠庙,其有不在祀典者,即著由地方官晓谕居民,一律改为学堂。”然而却立即遭到僧人们的反对。北京及各省的三大寺的僧人抵触情绪最大,他们纷纷贿赂权贵,与内部的反动势力勾结,散播假消息使慈禧认为光绪已经信奉西方宗教”,矛头直指光绪,可见宗教界的阻力之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