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8|回复: 1
收起左侧

“3·18”:段祺瑞的两副面孔

[复制链接]

6592

主题

7989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熊猫老师

     居住地:广东省 广州市

     梦想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喜欢的专业:历史教育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5

发表于 2010-12-3 19: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P style=\"TEXT-INDENT: 2em\">
<IMG alt=老师的“谎言”&#8212;&#8212;教科书中的“错误” src=\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P style=\"TEXT-INDENT: 2em\">“3&#183;18”:段祺瑞的两副面孔

<P style=\"TEXT-INDENT: 2em\">主笔┃ 庄秋水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历史教科书中,段琪瑞这位北洋军阀代表人物是镇压学生运动的刽子手,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讨伐对象。几十年来,这个性格鲜明、三造共和的北洋要人,只余下一副千夫所指“残民媚敌”的脸谱。
<P style=\"TEXT-INDENT: 2em\">1936年11月2日晚间,民国耆旧、北洋要人段祺瑞在上海宏恩医院辞世。在他的亲笔遗嘱中,这位72岁的老政治家“为将死之鸣”,为民国开出了“八勿”药方: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P style=\"TEXT-INDENT: 2em\">“八勿”药方可谓这位北洋大佬十数年参与民国政治的肺腑之言。在袁世凯之后的军阀时代,当政者“城头变幻大王旗”,政客和军人们暮四朝三。社会上流行种种主义思潮, 传统道德沦落不堪。段祺瑞主政十几年,波折不断。他身为“北洋三杰”之一的背景使他几度大权在握,也使他既被尊重也被利用。而发生在1926年3月18日的一起屠杀惨案,则使他在卖国的罪名之外又添了残暴之实,不但践踏现代政治文明请愿集会等自由权力,也为传统政治道德里所不齿。因为鲁迅的一篇雄文《记念刘和珍君》,“三&#183;一八”这“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永远把段祺瑞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P style=\"TEXT-INDENT: 2em\">但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葬令里,这位前临时执政段祺瑞则是另外一种公众形象:“持躬廉介,谋国公忠。辛亥倡率各军,赞助共和,功在民国。及袁氏僭号,洁身引退,力维正义,节慨凛然。嗣值复辟变作,誓师马场,迅遏逆氛,率能重奠邦基,巩固政体,殊勋硕望,薄海同钦……”
<P style=\"TEXT-INDENT: 2em\">事实上,段祺瑞的一生经历,对他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大概正是纷繁多变有民国特色的一段难以言说的往事。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P style=\"TEXT-INDENT: 2em\">&#8212;&#8212;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P style=\"TEXT-INDENT: 2em\">■ 开枪
<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不是在1924年无法拒绝权势的诱惑,段祺瑞原本可以保全他的晚年“名节”。但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反水的冯玉祥拉段祺瑞出山,入京维持大局。这是段祺瑞一生最为显赫的职位。他曾力图有所作为,计划首先召开代表主要军事和政治势力的善后会议,实现国内和平;然后召集国宪起草委员会;最后,国民代表会议召开,通过宪法。但他手无兵权,所凭藉的无非是北洋前辈身份,与各地军阀皆有一定的因缘关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安德鲁&#183;J&#183;内森认为:“尽管段祺瑞在更大程度上是个政治实干家而不是理论家,他仍怀着国家团结和重订宪法的空想,对时代的需要做出反应。”
<P style=\"TEXT-INDENT: 2em\">段祺瑞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世清名就毁在了这一任上。
<P style=\"TEXT-INDENT: 2em\">1926年3月18日。据执政府卫队旅参谋长楚溪春回忆,这天是阴天,天气有些阴冷,天空还飘着小雪花。下午时分,在执政府前,卫队对前来请愿的数千群众开枪。“霎时间,执政府门前,血肉横飞,死者、伤者互相堆压在一起,东辕门人叠人,有五六层,垛起了近两尺多高的人墙。与此同时,有的卫队还用刺刀、铁棍砍杀、殴击群众。这场有预谋的大屠杀,持续了半个小时,当场伤两百多人,死亡二十六人,后在城官医院、协和医院等处,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先后死亡二十一人,共死亡四十七人。”
<P style=\"TEXT-INDENT: 2em\">次日北京媒体的报道可谓血迹斑斑。《晨报》第二版“北京群众运动空前惨剧 国务院卫队枪击群众”,《京报》的报道则是“国民拥护国权大流血”。《国民新报》则直指最高首领“段祺瑞屠杀爱国民众”。 正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的梁启超,麻醉过后在十九日下午苏醒过来,神志还在半迷糊状态,隐约听着院中人说起这大血案的惨象。而在他的隔壁病房,就住进了一个胸膈间中弹的青年。
<P style=\"TEXT-INDENT: 2em\">关于这天的回忆十分之多,卫队军人、请愿游行组织者国民党和共产党当事人、参加的学生和群众,皆留下了出于各自立场和视角的回忆。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天,文学家朱自清也在现场。他体会到了死亡的沉默和鲜红的热血:“但一两分钟后,有鲜红的热血从上面滴到我的手背上、马褂上了,我立刻明白屠杀已在进行!这时并不害怕,只静静的注意自己的命运,其余什么都忘记。全场除劈拍的枪声外,也是一片大静默,绝无一些人声,什么‘哭声振天’,只是记者先生们的‘想当然耳’罢了……”
<P style=\"TEXT-INDENT: 2em\">北师大女学生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目睹爱人的尸体,出声大哭却被警察喝止。
<P style=\"TEXT-INDENT: 2em\">面对这淋漓的鲜血,总执政段祺瑞的态度如何呢?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种说法是,段祺瑞得知卫队士兵屠杀学生,顿足长叹:“一世清名,毁于一旦!”他随即赶到现场,长跪不起。他发誓吃全素以终身忏悔,他的晚年因疾病身体衰弱,医生建议他吃荤以增强体质,他仍不肯破誓,在遗言里亦嘱咐不要用荤腥祭祀。国会也立刻通过了屠杀学生的“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贾德耀内阁向临时执政段祺瑞引咎辞职(未准)。对各学校举行的种种悼念活动,以及全市的“国民追悼大会”和各种报刊的广泛而详尽地报道,执政府也未敢加以阻拦。
<P style=\"TEXT-INDENT: 2em\">卫队旅参谋长楚溪春则给出了另外的说法。1959年,他在《文史资料选辑》上撰文《“三一八”惨案亲历记》,回忆说事件发生后,他去吉兆胡同段宅汇报,段祺瑞竟然说:“楚参谋长,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奖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p#分页标题#e#
<P style=\"TEXT-INDENT: 2em\">如今没有进一步的资料可以明确段祺瑞的真实态度,但无论如何,那些青年的血是流在了他的政府门前。鲁迅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相关帖子

6592

主题

7989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熊猫老师

     居住地:广东省 广州市

     梦想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喜欢的专业:历史教育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9: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P style=\"TEXT-INDENT: 2em\">
<IMG alt=老师的“谎言”&#8212;&#8212;教科书中的“错误” src=\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P style=\"TEXT-INDENT: 2em\">“3&#183;18”:段祺瑞的两副面孔

<P style=\"TEXT-INDENT: 2em\">主笔┃ 庄秋水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历史教科书中,段琪瑞这位北洋军阀代表人物是镇压学生运动的刽子手,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讨伐对象。几十年来,这个性格鲜明、三造共和的北洋要人,只余下一副千夫所指“残民媚敌”的脸谱。
<P style=\"TEXT-INDENT: 2em\">1936年11月2日晚间,民国耆旧、北洋要人段祺瑞在上海宏恩医院辞世。在他的亲笔遗嘱中,这位72岁的老政治家“为将死之鸣”,为民国开出了“八勿”药方: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P style=\"TEXT-INDENT: 2em\">“八勿”药方可谓这位北洋大佬十数年参与民国政治的肺腑之言。在袁世凯之后的军阀时代,当政者“城头变幻大王旗”,政客和军人们暮四朝三。社会上流行种种主义思潮, 传统道德沦落不堪。段祺瑞主政十几年,波折不断。他身为“北洋三杰”之一的背景使他几度大权在握,也使他既被尊重也被利用。而发生在1926年3月18日的一起屠杀惨案,则使他在卖国的罪名之外又添了残暴之实,不但践踏现代政治文明请愿集会等自由权力,也为传统政治道德里所不齿。因为鲁迅的一篇雄文《记念刘和珍君》,“三&#183;一八”这“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永远把段祺瑞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P style=\"TEXT-INDENT: 2em\">但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葬令里,这位前临时执政段祺瑞则是另外一种公众形象:“持躬廉介,谋国公忠。辛亥倡率各军,赞助共和,功在民国。及袁氏僭号,洁身引退,力维正义,节慨凛然。嗣值复辟变作,誓师马场,迅遏逆氛,率能重奠邦基,巩固政体,殊勋硕望,薄海同钦……”
<P style=\"TEXT-INDENT: 2em\">事实上,段祺瑞的一生经历,对他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大概正是纷繁多变有民国特色的一段难以言说的往事。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P style=\"TEXT-INDENT: 2em\">&#8212;&#8212;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P style=\"TEXT-INDENT: 2em\">■ 开枪
<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不是在1924年无法拒绝权势的诱惑,段祺瑞原本可以保全他的晚年“名节”。但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反水的冯玉祥拉段祺瑞出山,入京维持大局。这是段祺瑞一生最为显赫的职位。他曾力图有所作为,计划首先召开代表主要军事和政治势力的善后会议,实现国内和平;然后召集国宪起草委员会;最后,国民代表会议召开,通过宪法。但他手无兵权,所凭藉的无非是北洋前辈身份,与各地军阀皆有一定的因缘关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安德鲁&#183;J&#183;内森认为:“尽管段祺瑞在更大程度上是个政治实干家而不是理论家,他仍怀着国家团结和重订宪法的空想,对时代的需要做出反应。”
<P style=\"TEXT-INDENT: 2em\">段祺瑞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世清名就毁在了这一任上。
<P style=\"TEXT-INDENT: 2em\">1926年3月18日。据执政府卫队旅参谋长楚溪春回忆,这天是阴天,天气有些阴冷,天空还飘着小雪花。下午时分,在执政府前,卫队对前来请愿的数千群众开枪。“霎时间,执政府门前,血肉横飞,死者、伤者互相堆压在一起,东辕门人叠人,有五六层,垛起了近两尺多高的人墙。与此同时,有的卫队还用刺刀、铁棍砍杀、殴击群众。这场有预谋的大屠杀,持续了半个小时,当场伤两百多人,死亡二十六人,后在城官医院、协和医院等处,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先后死亡二十一人,共死亡四十七人。”
<P style=\"TEXT-INDENT: 2em\">次日北京媒体的报道可谓血迹斑斑。《晨报》第二版“北京群众运动空前惨剧 国务院卫队枪击群众”,《京报》的报道则是“国民拥护国权大流血”。《国民新报》则直指最高首领“段祺瑞屠杀爱国民众”。 正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的梁启超,麻醉过后在十九日下午苏醒过来,神志还在半迷糊状态,隐约听着院中人说起这大血案的惨象。而在他的隔壁病房,就住进了一个胸膈间中弹的青年。
<P style=\"TEXT-INDENT: 2em\">关于这天的回忆十分之多,卫队军人、请愿游行组织者国民党和共产党当事人、参加的学生和群众,皆留下了出于各自立场和视角的回忆。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天,文学家朱自清也在现场。他体会到了死亡的沉默和鲜红的热血:“但一两分钟后,有鲜红的热血从上面滴到我的手背上、马褂上了,我立刻明白屠杀已在进行!这时并不害怕,只静静的注意自己的命运,其余什么都忘记。全场除劈拍的枪声外,也是一片大静默,绝无一些人声,什么‘哭声振天’,只是记者先生们的‘想当然耳’罢了……”
<P style=\"TEXT-INDENT: 2em\">北师大女学生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目睹爱人的尸体,出声大哭却被警察喝止。
<P style=\"TEXT-INDENT: 2em\">面对这淋漓的鲜血,总执政段祺瑞的态度如何呢?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种说法是,段祺瑞得知卫队士兵屠杀学生,顿足长叹:“一世清名,毁于一旦!”他随即赶到现场,长跪不起。他发誓吃全素以终身忏悔,他的晚年因疾病身体衰弱,医生建议他吃荤以增强体质,他仍不肯破誓,在遗言里亦嘱咐不要用荤腥祭祀。国会也立刻通过了屠杀学生的“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贾德耀内阁向临时执政段祺瑞引咎辞职(未准)。对各学校举行的种种悼念活动,以及全市的“国民追悼大会”和各种报刊的广泛而详尽地报道,执政府也未敢加以阻拦。
<P style=\"TEXT-INDENT: 2em\">卫队旅参谋长楚溪春则给出了另外的说法。1959年,他在《文史资料选辑》上撰文《“三一八”惨案亲历记》,回忆说事件发生后,他去吉兆胡同段宅汇报,段祺瑞竟然说:“楚参谋长,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奖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p#分页标题#e#
<P style=\"TEXT-INDENT: 2em\">如今没有进一步的资料可以明确段祺瑞的真实态度,但无论如何,那些青年的血是流在了他的政府门前。鲁迅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