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7|回复: 0
收起左侧

鲁迅厦门大学得罪校长:只准用一个灯泡(下)

[复制链接]

1831

主题

2010

帖子

8

积分

小吏

     :

     :

     :

Rank: 1

发表于 2009-11-28 08: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鲁迅因何离开厦门大学

认真翻阅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信,就能找到鲁迅离开厦门大学的原因,其中一封信中说:“我以北京为污浊,乃至厦门,现在想来,可谓妄想,大沟不干净,小沟就干净么?”与鲁迅发生冲突的是厦大的“校长和几个教授”,而且这种冲突是“不可调和”的“根本冲突”。

当时厦门大学校长也是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名叫林文庆,因为其晚年在新加坡成为华奸,连厦门大学也不愿提起此人,所以国人对他知之不多。林文庆,福建海澄县今龙海市人,1869年生于新加坡一华侨家庭,在新加坡莱佛士学院读书时,因成绩优异,获英女皇奖学金,是获得该项奖学金的第一个中国人。毕业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获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受聘剑桥大学研究病理学。1893年,林文庆创办新加坡第一所女子学校,1904年创办英皇爱得华医学院,被授名誉院士,他还发明了治疗“香港脚”药水,并取名“A?U”(厦门大学英文简称)。林文庆的岳父黄乃裳是东南亚侨界的领袖,名气很大。早年林文庆与岳父黄乃裳一起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还为孙中山筹集了大笔革命经费。1912年初,林文庆应孙中山的聘请,到南京担任临时政府内务部卫生司司长,同时兼任孙中山的保健医生。不久,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政府北迁,林文庆返回新加坡,继续从事医务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1921年4月6日,华侨陈嘉庚出资创办厦门大学,为物色一个好校长,陈嘉庚费尽苦心,后来蔡元培向陈嘉庚推荐了邓萃英,但邓萃英并没有到任,于是决定聘任林文庆担任厦门大学校长一职。当时孙中山正要招林文庆回国搞外交,陈嘉庚一边连拍几封电报到新加坡给林文庆,又一边电请孙中山代为决定。后经孙中山同意后,林文庆才正式出任厦门大学校长。直到厦门大学1937年改为“国立”,另派来校长后,担任了厦门大学校长一职长达16年的林文庆才离开厦门。

林文庆主持下的厦门大学,在刚刚开始的几年里有很大的发展。但林文庆是个尊孔派,他开口不离孔子,并把《大学》中的“止于至善”当作校训,以“人人为仁人君子”作为培养学生的宗旨。1924年4月6日,林文庆在厦门大学校庆三周年时发表“尊孔”演说,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厦门大学学生认为林思想迂腐,于是掀起震惊全国的一起学潮,要求林文庆下台,但最终的结果是厦门大学的分裂,欧元怀等九名教授带领两百多名厦门大学学生离开厦门,在上海创办了大夏大学。
<!--分页-->
1925年是陈嘉庚的事业进入鼎盛时期,由于资金充裕,加上校长林文庆“尊孔”,热衷于倡导国学,于是决定筹建国学院。当时恰逢“三一八惨案”后不久,北京政治环境恶劣,教授们经常拿不到工资,面对厦门大学当时的超出其他大学一倍的高薪,鲁迅、林语堂、顾颉刚、沈兼士、孙伏园等二十多名著名学者来到厦门,这就等于“半个北大”来到了厦大。1926年10月10日厦门大学国学院正式成立,林文庆兼任国学院院长,沈兼士任研究院主任,林语堂出任总秘书,工作由沈兼士具体负责。

林文庆校长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孔教为办学的“纲”,提倡复古、尊孔,让学生背古书,弄古文;二是以“金钱万能”为办学方针。所以刚刚到校不久的鲁迅就与林文庆发生了冲突。

因为学校以金钱为中心,学校当局便依仗金钱,把教职员当做奴仆看待。鲁迅刚到学校,学校当局就问履历、问著作、问计划、问年底有什么成绩发表,希望快速并多出成果,就像养奶牛每日挤奶一样。有一次,林文庆催问鲁迅有什么学术成果,鲁迅立即把足足可以抵研究教授三四年成绩的《古小说钩沉》稿子交出去,但“放了大约至多十分钟罢,拿回来了,从此没有后文”。这让鲁迅十分反感,在鲁迅看来,厦门大学的看中的是“钱”,不是学问。

最让鲁迅反感的是每逢星期四上午的纪念周会,教授们个个衣冠楚楚地对林文庆点头作揖,“唯校长的喜怒是伺”。按惯例先是校长的开场白,接着就是教授们的《论孔教的真义》、《孔子何以是圣人而不是神人》之类的演说,因为学生们早已经听厌了这种老调子,所以会场里冷冷清清。开始的几次鲁迅托故都没有参加。为了借重鲁迅的声望来装饰门面,林文庆特地邀请鲁迅在周会上演说。1925年10月14日,鲁迅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登上讲台,作了《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的演讲,提出青年学生要救国,并不在读中国书,而是要勇于做改革社会的“好事之徒”。鲁迅的演讲让主持演讲的林文庆瞠目结舌,不知所措,大有引狼入室的后悔。出于礼貌,最后,林文庆以陈嘉庚白手起家为例对“做好事之徒”作进一步的诠释。几天后,鲁迅的演说在《厦大周刊》上刊载了出来,可是经过删改后,只留下一小部分,从此鲁迅再也没有到周会演说了。而在林文庆看来,你鲁迅拿着我国学院的超高薪水,却公开反对国学,这算哪门子的道理?从此鲁迅与林文庆的矛盾进入公开化。
<!--分页-->
11月,一位银行家来到厦大,学校当局忙得不亦乐乎,鲁迅蔑视这种绕着“钱”字打转的风气。有人拉着鲁迅去陪银行家照相,鲁迅坚决拒绝了,并斩钉截铁地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校长林文庆宴请银行家邀请鲁迅作陪,鲁迅在林文庆的通知单上签了个“知”字,但并没有去。事后鲁迅对那个“知”字解释说,是“不去可知矣”。11月22日,国学院召开会议讨论经费问题,林文庆以学校基金缺乏,决定裁减国学院的经费预算,到会的人多的表示异议,林文庆立刻摆出老板的架势,傲慢地说:“学校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的人,才有发言权!”鲁迅按奈不住内心的怒火,掏出两个银角,“啪”的一声,摔在桌上,说:“我也有钱,我有发言权。”鲁迅这一举止,让林文庆大失脸面、十分狼狈,二人间的矛盾急剧升级,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与鲁迅发生直接冲突的“几个教授”,有从北京来的教授,还有原来厦门大学的教授。当时厦门大学国学院里有几个“现代评论”派的人物,是刚从北京来厦门任教的,公开宣称只佩服胡适、陈西滢,代表人物就是原北京大学的顾颉刚。还有一个就是在北京当过女师大教务处和总务处秘书、充任林语堂秘书的黄坚。在北京时这些人就与鲁迅矛盾重重。林语堂是福建龙溪人,热心为乡梓服务,在厦门大学工作相当勤勉,鲁迅来厦门大学就是经林语堂介绍的,二人的关系还是相当融洽的。鲁迅对于林语堂信任黄坚这类小人,又和顾颉刚等人来往密切,曾表示过强烈不满。所以,现在关于鲁迅离开厦门大学的原因,有人说是鲁迅和林语堂不和导致,看来有误。

这几个教授和林文庆结成了赶鲁迅同盟,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当局者的性质,也与此辈相合”,骂他们“正如明朝的太监,可以倚靠权势,胡作非为”。在林文庆的暗示下,这几个教授对鲁迅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有一天,黄坚突然闯进鲁迅的宿舍,满脸假笑,对鲁迅说什么“昨天吴教授的少爷已到,需要从这里搬走两个椅子”,说着就伙同来人动手搬椅子。
<!--分页-->
见状,鲁迅十分愤怒,并厉声道:“倘若他的孙少爷也到,我就得坐在楼板上么?”

黄坚听后,哑口无言,神情尴尬地放下椅子溜走了。事后他攻击鲁迅“又发名士脾气了”!鲁迅听到后,提出诘问:“难道厦门的‘天条’,只有名士才能多一个椅子?”

没几天,国学院要开古物展览会,要求鲁迅将他收藏的碑碣拓片拿去陈列。鲁迅就着手准备,但他只有一张小方桌,许多展品只好摊在地上,他伏在地上,一一选出。拿去陈列时,黄坚不叫工友协助,高处须要桌上放一椅子,由鲁迅站上去悬挂展品,孙伏园看着过意不去,来帮助陈列,可中途,黄坚又将孙伏园叫走,鲁迅对此极为不满。

原来厦门大学教授是以厦大教务长兼理科部主任、厦大的实力派刘树杞为代表,因为“半个北大”的名教授来到厦大,新教授的风光很快就让原来厦大的教授们在心理失去了平衡。厦大是靠理科起家的,经费、校舍资源等各项政策都向理科倾斜,国学院兴起后,分去近一半的研究经费,让刘树杞等人难以忍受。于是,刘树杞就利用自己掌管财政之便,在校长林文庆的秘密授意下,向鲁迅发难,几次逼鲁迅搬家,最后一次,居然让鲁迅搬到了厦大的地下室居住。鲁迅的屋子里原来有两个灯泡,刘树杞说要节约电费,非得让人摘下一个不行,这件事情把鲁迅气得够呛。

苦闷中的鲁迅与远在广州的许广平频繁通信,诉说心中的压抑、愤懑。在厦门的4个月中,与许广平的通信就有84封之多。据此,有些学者抛开实事的真相,说鲁迅离开厦门大学的原因是与许广平的爱情有关。这是十分完美的一个解释,让厦门大学不失体面,又为鲁迅的故事增加了许多情节。
<!--分页-->
鲁迅忍无可忍,终于决定离开厦大,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我是不与此辈共事的。”还说,“我本想做点事,现在看来,恐怕是不行的,能否到一年,也很难说。”

厦大的学生听说鲁迅被赶走了,发起了学潮,强烈要求驱逐刘树杞。校长林文庆一面假意设宴挽留鲁迅,一面又背后造谣说鲁迅“并非预备在厦门教书的”,是来厦门大学“捣乱”的,是一位“放火者”。

1927年1月15日午后,鲁迅在许多教师、学生的陪伴下登上了一艘小船,离开了厦门大学。与鲁迅同行的还有三名厦门大学广东籍的学生,他们佩服鲁迅的学问,决定放弃就读的厦门大学转入鲁迅即将要教书的学校中山大学。路途中厦门大学还派出了一个学生,探听鲁迅的消息,鲁迅通知三名同行的广东籍学生,让他们注意防范,最后这个学生一无所获。

鲁迅在厦门三个多月里,厦门大学给了鲁迅高薪,还有排挤、打击。1952年10月,鲁迅在厦门大学的住处集美楼被辟为鲁迅纪念馆,这是国内五个鲁迅纪念馆中唯一设置在高校里的纪念馆。如今在厦门大学校园里,鲁迅的身影无所不在,不但有鲁迅纪念馆,还有鲁迅的花岗岩塑像、鲁迅广场,校门上、校徽上的“厦门大学”是鲁迅的墨迹,信封上、证书上的“厦门大学”也是鲁迅的手书。鲁迅带给厦门大学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厦门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荣耀,是厦门大学对外宣传自己的一块金字招牌。这或许是鲁迅不曾想到的,也是林文庆及“几个教授”不曾想到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