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6|回复: 0
收起左侧

李鸿章与淮军

[复制链接]

1831

主题

2010

帖子

8

积分

小吏

     :

     :

     :

Rank: 1

发表于 2009-10-20 23: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DIV style="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淮军,顾名思义是在安徽江淮大地上兴起的军事武装。它迅速崛起于19世纪中期,消逝于19世纪末,一度曾是朝廷最为倚重的雄师劲旅,独领雄风了40年。
<DIV style="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说起淮军,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建者李鸿章。他不仅亲手组建了这支地主武装,而且还始终是整个淮军集团的灵魂与核心。说起来,这个统领雄兵的大帅还是读书人出身,曾考中过进士,本在京城当个闲散的翰林院文臣。1853年,起兵于广西的太平军到达李鸿章的家乡安徽,攻下了省城安庆,杀死了巡抚。李鸿章得知消息,与几个京官一起回家乡组织地主团练武装,决心与已成燎原之势的太平军对抗。李鸿章回到老家庐州(合肥)后就招募了一支几百人的练勇,与周围的地方团练配合与太平军作战。由于他是一介书生带兵,不懂军事,苦战五年到处碰壁,吃了不少苦头。1857年2月,太平军的两员大将陈玉成、李秀成率部击溃了李鸿章组织的团勇。8月,陈玉成还攻克了庐州,把李鸿章家的祖宅焚毁一空。这时的李鸿章正是家破业败,两手空空。不过几年的实战磨练也让他长了不少见识,获得了不少领兵打仗的经验。
<DIV style="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1859<SPAN style="FONT-SIZE: 12pt">年1月,李鸿章去投奔湘军统帅曾国藩,成了他的幕僚。曾国藩与李鸿章的父亲是同年考中的进士,又是他哥哥李瀚章的上司,有这两层关系他就把李鸿章留在幕府,负责起草文书。当过翰林的李鸿章有握管行文的捷才,把文案处理得井井有条。但他生活散漫,早晨贪睡懒起,与曾国藩睁眼即起有条理的生活习惯大不一样。有一天,李鸿章谎称头疼,卧床不起,曾国藩知道他装病,就不停地派人去催他起床吃饭,并声称要等幕僚来齐了才开饭。李鸿章知道情况不妙,就披衣“踉跄而往”。在吃饭时曾国藩一言不发,吃完后板着脸教训道:“少荃(李鸿章字),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说完后就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从此养成了“每日起居饮食均有常度”的严谨习惯。曾国藩知道李鸿章有“才气不羁”的毛病,所以就有意折损他,以使他得到磨砺锤炼。
<DIV style="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1861<SPAN style="FONT-SIZE: 12pt">年底,前线军情发生重大变化,太平军击败东线清军,直捣杭州,威逼上海。上海的官绅面对太平军的凌厉攻势,急忙派人来安庆向曾国藩求援。曾国藩决定起用李鸿章,让他独当一面,去招募淮勇,组建一支淮军东援。李鸿章受命后,首先招募自己老家庐州一带的团练,又合并了湘军系统中原由安徽人组成的几营淮勇。考虑到新建淮军的实力单薄,曾国藩又调拨了一部分湘军归入淮军。曾国藩风趣地称之为这是送女儿出阁的“赠嫁之资”。在两个月内,淮军13营6500多人乘船到达上海。
<DIV style="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在军事上李鸿章有自己的主见,他非常注重淮军装备的现代化。淮军初建时武器落后,使用的多是刀矛、抬枪、鸟枪,还有一些笨重的土炮。到上海后不久,李鸿章就发现洋枪洋炮威力巨大,英、法在上海的驻军“大炮精纯,子药细巧,器械鲜明,队伍雄整”,而淮军要想发展就必须用西洋军火来装备,“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能增益而能战之。”经过他多方努力,大力搜购,在两三年内就完成了淮军的武器换代,装备了洋枪和炸炮。1863年初,李鸿章建立了洋炮队,装备的都是“战守工具天下无敌”的西洋炸炮,这可以算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炮兵。在晚清时代淮军的装备在清军中始终领先,这与李鸿章个人的见识有关。而他的恩师曾国藩也同样带兵,但在对武器的看法上却要守旧得多。曾国藩认为:“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然则将士之真善战者,岂必力争洋枪洋药乎?”除讲究新式武器外,李鸿章还主张用西法训练军队。他请外国军官来营训练兵丁,改用洋操,此外阵法、口令也全采用西式。正是由于兵器精良,训练得法,李鸿章率领淮军从上海开始,在江浙战场上接连得胜,攻下了苏州、常州等名城,配合湘军扼杀了太平天国政权。淮军也乘势发展到七万人。
<DIV style="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后来李鸿章率领淮军又取得镇压捻军的胜利,这成了淮军和淮系势力发展的重要契机。淮军又一次扩充队伍,拓展地盘,淮军将领也纷纷加官晋爵,不少人成了独当一面的地方督抚。在淮系集团建军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中国近代海军北洋水师的建立,这是李鸿章耗费了极大精力营建的一项事业。前后用了十多年时间,以向外国购买为主,到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时已拥有大小25艘舰船,其中两艘向德国定购的巨型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排水量达到8000吨,舰上有火炮20多门,火力强大,被李鸿章赞为是“攻坚御敌的利器”。这支海军当时在整个东亚也是最大的一支舰队。到这时中国陆海军的主要武装力量多已控制在淮系手中,而李鸿章本人的权势也到达了顶点。
<DIV style="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而也就在这时一股对淮系势力有着致命影响的力量正在积聚,日本开始积极扩军备战,尤其是倾举国之力扩充海军,日本海军以北洋水师特别是“定远”和“镇远”两舰为主要对手,后来居上,整体实力逐渐超过了北洋水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经过几场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一由李鸿章用尽后半生精力苦心经营的淮系王牌竟毁于一旦。在陆路,防守各地的淮军也是一路败绩。从此,淮系势力开始全面衰落,军队大多被裁汰,其地位不久就被袁世凯训练的“新建陆军”(后来的北洋军)取代。而作为淮军首领的李鸿章也被问罪免职,过着投闲置散的生活,只得哀叹自己在仕途“一路扶摇”之际,“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