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7|回复: 0
收起左侧

中国历史上奇女子之武则天

[复制链接]

1728

主题

1753

帖子

1万

积分

广电总局

     :

     :

     :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发表于 2009-6-14 15: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武则天:睿智刚烈的女皇(1)   
  武则天(624—705),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彟的女儿。14岁时,她因相貌出众,被唐太宗召入宫,命为才人,赐号武媚,人称媚娘。后成为唐高宗李治皇后,参与朝政,载初元年(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她是一个美丽的尤物,一个带刺的尤物。中国历史上,唯有她,曾经让天下男人彻底臣服,她造就了一段不朽的历史传奇,留下了诸多可歌的人生演绎。
  禀赋非凡的小媚娘
  这个女人不简单。她叫武则天,山西人,职业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的父亲武士彟,是隋末山西的木材商,颇好交结。当年,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时,行军至汾、晋之间,常在他家休息,后来他就随高祖入长安,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她的母亲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42岁时嫁给武士彟做继室,生有三女,武则天是次女。
  贞观二年(628年),武士彟被调出长安出任利州(四川广元)都督。她的少女时期便在那里度过。后来,父亲去世,同父异母的兄长对她们母女很刻薄,因此武则天在长安和姐妹、母亲有过一段很艰难的生活。14岁时,太宗“闻其有色”,于是召入宫,封为才人,赐号武媚,人称媚娘。史载,武则天入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媚娘倒显得自如,反过来安慰:“见天子焉知非福。”可见她一方面厌恶压抑受欺的生活,一方面也怀有“出人头地”的抱负。
  可是,在“宫门一入深似海”的皇宫里,要出人头地,又谈何容易呢?因为唐初士族力量还很强大,门阀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当年她的父亲武士彟娶她母亲杨氏,正是看中了她陇右望族的高贵出身。只可惜她是再嫁,又是继室,无法提升武则天的地位。与皇宫里门第高贵的妃嫔相比,武则天自然显得出身寒微。作为一个半宫妃半侍女的五品才人,武则天在宫里的生活可想而知。那些取笑和欺辱,肯定深深刺激了她,从而养成了刚烈狠辣的性格。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最能说明她的这种性格。据说这个故事是她76岁时,回忆往事,亲自讲给大臣听的。她说她当宫女的时候,唐太宗有一匹烈马,名叫狮子骢,性暴难驯。一天,武则天自告奋勇说她能驯服。太宗问她驯技。她说只需三样东西,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先用铁鞭子抽它;不服,就用铁锤猛击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刺断它的咽喉。太宗听了大为赞赏,说“壮朕之志”。
  十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按照唐制,媚娘和其他宫女一起被迫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时年26岁。后遇上高宗李治,深受喜欢,得以再次入宫,先被拜为昭仪,后又进号宸妃。在后宫与皇后王氏、良娣萧氏争宠过程中,我们再一次见识了她在钩心斗角方面的非凡禀赋。而最著名的事件,便是后世极力渲染的亲手掐死亲生女儿然后嫁祸皇后一事。关于她“振喉绝襁褓之儿”的阴谋,《旧唐书》没有专门记录,《唐会要》上也只是简略记载:“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而在几百年后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上倒有详细生动的记述。只是不知这等隐秘之事史官何以知晓?千古疑案,今人自然无法洞悉。不过,根据武则天的性格和所作所为来看,这样的事她也不是做不出来。
  与皇帝平起平坐的天后
  登上皇后宝座后,她“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终有了施展的机会。一个小女子,对于国家大事常能发些高论,而且有条有理,批阅起奏章也是有模有样,这使得本来就厌倦政事的高宗在对她宠爱之余,更是另眼相看。
  从此,她以皇后的身份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她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也甚为群臣敬服。同时,她也一步步清除了自己的政敌,“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后来,高宗患上“风疾”,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武后虽人在幕后,却遥控朝廷实权。这时高宗有些后悔,图谋收回大权,便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起草诏书废后。不料武后眼线众多,很快得知此事。于是,谋泄不果,上官仪也白白搭上了性命。
  虽然高宗厌其独行独断,可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武后就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一直到后来与高宗同临金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武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掌握之中。“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
  她天生就是当政治家的料,无论政治手腕,还是施政手段,都算一流。高宗在位时,她就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皆略施行之。后来,她还亲撰《臣轨》一书,作为天下臣民的政治读本。另外,她还曾亲自主编了一部农书,名曰《兆人本业记》。书中,她强调“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正是因为抓住了经营一个庞大农业帝国的经济根本,才使得唐帝国在她手里得以繁荣、稳定地发展。据当时统计,她当政之初,全国户数为380万户,而到了她临终的神龙元年(705年),已经增长到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史载当时高山深谷中也有耕种的人群。而米价便宜的地方,一斗只要5钱,从而出现了“海内富庶”的局面。由此看来,史家赞扬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 “开元盛世”,也是比较公允的。
  软硬兼施的夺权之路
  从655年当皇后参决政事起,到705年退位,武则天触摸大唐帝国的最高权力达半个世纪之久。她的目标和野心很大,就是做前人未做甚至未敢想的事:做个女皇帝。虽然做皇帝是一件很有前途的职业,可做皇帝难,做好皇帝更难,做好女皇帝更是难上加难,除却睿智头脑和聪明才干外,还要有不一般的铁血心肠和灵巧手腕。
  在她一步步把自己推上皇帝宝座的过程中,最能见识到她的过人心智。她一手很“硬”,先是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两废两立,随意耍弄,而且对于所有政敌及潜在的对手(主要是李姓宗室诸王,包括她亲生的儿子)都毫不留情地除掉。《旧唐书》记载:“自是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矣。其子孙年幼者咸配流岭外,诛其亲党数百余家。”同时,为防宫中政变,她还将羽林军“百骑改为千骑”,加强对百官的威慑。她另一手又很“软”,在加紧夺权的几年时间里,她频繁改元(四年改了四次),然后以此名义“大赦天下,赐酺百姓”,借此机会收买民心。也就是说,她让国家埋单,请老百姓聚宴喝酒。动不动就是四五天甚至八九天由官府宴请大吃大喝,老百姓当然高兴,自然也拥护这样的皇帝。史料统计,在她称帝的16年里,改元18次,“大酺”的次数也有14次之多。看来,早在1400多年前,她就已经懂得“拉选票”的工作有多重要。
  另外,她还懂得巧妙地操纵、利用舆论的力量。垂拱四年(689年)四月,她的侄子武承嗣伪造瑞石,上面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利用“天意”为她登基大造社会舆论。第二年七月,又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先是说什么“汝于尔时实为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后面甚至露骨地宣称:“尔时诸臣即奉此女以继王嗣。女既承正,威伏天下。”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6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既然老天、菩萨都迫不及待地发言了,群众的呼声又这么高,那武氏“称帝”也就刻不容缓了。两个月后,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革唐命,改国号为周”, 改元“天授”,终于当上了梦寐以求的“圣神”皇帝。
  有意思的是,她还独创了一个“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除却表达自己的无上尊贵外,可能还有一层“君权神授”、光明正大的意思吧。
  女皇的铁腕执政
  平心而论,武则天是一个好皇帝。她执政约50年,上承 “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实在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这也都得益于她成熟的施政手段和深远的政治眼光。
  在施政方面,她颇有创建。一方面,她在宫城南面的南衙,照例任用三省的宰相处理国务,另一方面又在宫城的北门内召集一批文学之士(史称“北门学士”)做国家元首的顾问团,以便集思广益,参议国事,这就好比现代西方国家总统的高级智囊团。同时,她还别出心裁地在皇宫前设置意见箱(即“铜匦”),广开言路,“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
  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她一直非常重视,也颇有建树。为了网罗人才,她开创性地设立“自举”制度,凡是内外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自己举荐请求升官。在她正式当皇帝的那一年,又第一次设立了“殿试”制度,选拔“天子门生”,培养国家人才。在她晚年,文举之外增设武举,选拔将帅之才。如中唐名将郭子仪,便是“自武举异等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强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的文化教育,还特地出台了“扶持政策”,史称“南选”。根据陈寅恪的研究,在武则天执政之前,李唐的文武大臣多是“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之后裔。其他地方的士子,纵是有才也遭摒弃,难以上升朝列。后来武氏当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才使得朝廷的人才真正开始来自“五湖四海”。“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可见,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对后来唐朝的繁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时著名的宰相狄仁杰,常常直言不讳,武则天都虚心采纳,还亲自在他袍子上题字,以示勉励。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都赞曰:“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当年骆宾王写《讨武曌檄》,骂她“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又骂她“杀姐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可谓尖刻至极,可她看了不恼不躁,反而赞赏骆的文才,还叹说人有如此才,不用可真是朝廷的过错。
  虽然她一再主张“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可若是有外来入侵,她也绝不手软。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年)起便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便于长寿元年(692年)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随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
  在她施政时期,她一直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史书记载,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不但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有益,而且对巩固边防、加强军备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当然,作为一个政治家,她也有冷酷和残忍的一面。为了
  扫清做皇帝的道路,她“敢于肆毒与罗织诛杀宗室大臣几尽者”。她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一班酷吏,采取严刑峻法,大肆诛杀异己,相继诛杀唐宗室数百人、文武大臣数百家、地方将吏几千人,其中有许多是无辜的受害者。不过,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她“肆行诛杀”,可当时号为贤士的,如狄仁杰、徐有功、朱敬则、宋璟等,都被重点保护起来;而所宠幸的邪恶之人,一旦失去利用价值,都被毫不留情地除掉。可见,她是一位很清醒的明君,“其与庸君远矣”。
  千秋功过任评说
  身为女人,她面对的最大难题便是皇权的继承问题。她明白,她的血脉延承,终要回归于李家,她也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也就是说,她终是李家的人。于是,她在临死的时候,去了帝号,改称皇后。在人生的最后关头,她还是放弃了女性的独立,回归到了男权社会,这在当时是必然的,她必然要这么做。
  这位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去世后,她的子孙对她的评价一直是小心翼翼、克制有加。如那个被立了又废、废了又立的儿子李显(唐中宗)曾心情复杂地下诏夸赞:“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而她的另一个儿子李旦(唐睿宗)诰称“运光五圣”,将她列入其中。到了她的孙子唐玄宗那一朝,李白的《上云乐》诗称“中国有七圣”,也还包括她。便是她去世75年后,唐德宗还是夸则天皇后“聪明睿哲,内辅时政,厥功茂矣”。
  也许对于李氏子孙而言,心里依然存有芥蒂;可对后世来讲便无所顾忌,可以恣意评说了。《旧唐书》遵循《春秋》笔法,说“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而《新唐书》则坚持“辩证法”,既指责武氏的私德大有问题,“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逐嗣帝,改国号”,是莫大之罪,又坦承武氏政绩不错,说她“赏罚己出,不假借群臣,僭于上而治于下,故能终天年,阽乱而不亡”。而《资治通鉴》就有点不厚道了,司马光刻意搜罗武则天的弊政材料,尤其对酷吏事叙述最详,寓贬于叙事,足见司马温公对其的好恶。不过,书中也肯定了武氏明察善断,赏罚非明,使得“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的功绩。
  对于读书人来讲,谈古论今是他们的强项和偏好,因此对于这位女皇帝就有着更多的讨论和看法。许多人看不惯武氏“以女统男”,想不通世道“以男事女”,于是便恨恨地骂,如宋时的孙甫曾在《唐史论断》中骂武氏“恣行凶虐,毒流内外”,
  明末王夫之骂得更甚,说武氏是“嗜杀之淫妪”,有“滔天之恶”,还说“鬼神不容,臣民共怨”,真恨不得穿越时空,拔剑杀了她。到了清代,读书人火气更盛,简直就是没有风度的泼骂了:骂武氏是“匹妇”,指责她所犯的罪孽“真千古未有之忍也”。在清人所编《纲鉴合编》、《通鉴御批辑览》之类的史书里,无不充斥着类似攻击、漫骂的言辞。
  当然,也有心平气和、持赞赏意见的。南宋文学家洪迈就认为武则天“使其生为男子”便可比汉武帝。明代思想家李贽更是赞不绝口:“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清末大儒王闿运则叹道: “武氏以一妇人而赋雄才,非易唐为周,固不足以伸其气”。
  在她与高宗合葬的乾陵前,有她授意立放的无字碑。她的本意,也许就是千秋功过任人评说吧。史官有史官的看法,读书人有读书人的态度,而老百姓也自有他们的观点。譬如在民间,乾陵被称作姑婆陵,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也是这位女皇帝,而不记得陵里还有一位姓李的高宗皇帝。无字碑上还留有一首明代的题诗:“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春草齐。唯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谁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老百姓就记得谁。他们心里的这杆秤,倒是比史官的笔、文人的嘴要公平许多。
  她是中国历代有影响的美人当中,最不像女人的一个。她一生的追求,都超越了女性生理和心理的局限。她要的就是一种与男性绝对平等的权力和可能。她以她的智慧和手腕,实现了她的目标,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对她,只有无言的敬重,外加一点怅然的感叹。
  美人地理
  武则天庙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北五公里处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地。中轴线上从北到南有正殿、乐楼、雕像、山门;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三十多间殿宇,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
  乾陵乾陵位于西安西85公里的乾县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以山为陵,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陵园面积240万平方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