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3|回复: 0
收起左侧

亚里士多德《诗学》

[复制链接]

22

主题

22

帖子

780

积分

皇帝

     :

     :

     :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08-3-30 04: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影响力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称为西方文论的奠基之作。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朱光潜先生也将其列入马克思主义之前,最有科学价值和影响深远的两本书之一(另一为黑格尔的《美学》)。

2、思想来源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他继承了古希腊的哲学成就,尤其是柏拉图的成果。但这种继承是一种批判的继承,是一种学术创新,他推翻了柏拉图关于文艺本质的模仿说,提出了“新模仿说”。

3、文艺本质论

(1)哲学基础:实体论和原因论

实体论:第一实体(具体、个别的事物,感性事物);第二实体(属、种、抽象、理性概念)。

原因论: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如房屋:质料因是指砖瓦土木,形式因是房屋图样,动力因是指建筑工匠,目的因是指房屋自身。

(2)艺术的本质

A、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文艺的本质都是模仿。有三种级别:模仿的手段不同(颜色图形,曲调节奏,节奏姿势,格律语言),对象不同(实践中的人,有较好,悲剧有较坏,喜剧),方式不同(单纯叙述,模仿叙述)。但是,其指称的模仿与柏拉图的模仿有本质不同:哲学基础不同(柏拉图是理式论,亚里士多德是实体论和原因论),文艺观点不同(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不能反映真实,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揭示真实,反映规律,即所谓诗比历史更真实。)

B、文艺模仿的对象是人生。

模仿生动的现实,主要是再现人生。

“模拟实践中的人,模仿行为中的人,模仿各种性格情感行为。”

C、文艺模仿的特征是通过特殊的具体形象,表现普遍的本质规律。

首先,他用诗与哲学对比(诗学第一章)

诗和哲学都能给人真理。区别在于艺术必须通过个别形象的具体描绘,哲学却要借助一般概念的抽象得证。如我们称荷马为诗人,是因为他在荷马史诗中通过模仿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而恩培多克勒的哲学虽然用韵文写成,但没有模仿具体的事物,塑造生动的形象,也不能成为诗人。

其次,人用诗与历史比较(诗学第九章)

他认为文艺的另一特征在于必须揭示内在逻辑和普遍规律,即“可能发生的事”和“有普遍性的事”

(1)文艺模仿必须遵循的原则——或然律与必然律。或然或必然发生的即可能发生的,应该如何的事物。

(2)文艺作品的题材与体裁的划分:

题材:昔日或今日如何的事物

                                                据说或似乎应该如何的事物

                                                应该如何的事物

体裁:像荷马一样,时而叙述经过时而代人物发言(史诗)

                                                用自己的口吻,始终不变(颂歌)

                                                使所模仿的人物俨若在实践中做出的一样(戏剧)

(3)文艺的功用

A、文艺有“教育”功能,通过传授知识,培养理智德性。

B、文艺有“净化”作用,通过形成习惯培养伦理德性。

C、文艺能够提供“精神享受”。

(4)悲剧创作论

A、悲剧的定义

《诗学》第六章的定义:

“悲剧,是对一件重要的、完整的、颇有规模的行为的模拟,它使用善化的语言,分用各种藻饰于剧中各部,它以行为的人来表演而不作叙事,并凭借激发怜悯与恐惧,以促使此类情绪的净化。”

这一定义包含了对象、媒介、方式及目的。

B、悲剧情节上的“整一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悲剧必须具备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措辞、才智、情景、歌曲。戏剧应以情节为中心,而不是以性格为中心,情节要统一完整,有适当长度。C、悲剧人物上的“错误说”

悲剧的特殊功能是激发怜悯与恐惧,不宜写三种人物和情节。

善人由泰转否(违背道义,会引起反感)

恶人由否转泰(完全违背悲剧精神)

穷凶极恶之人由泰转否(是罪有应得,无怜亦无悲)

理想的悲剧人物是“介于二者之间,不以美德正义著称,所陷入否,并非因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

理想的悲剧情节:由泰转否。

D、悲剧作用上的“净化说”

它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的目的说。

何为净化?

有两派观点。

朱光潜的“宣泄派”,认为艺术可以使某种过于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是一种无害的情感。

罗念生的“陶冶派”,认为伦理德性要求中间性,调适陶治,形成习惯,获得心理健康,从而培养伦理德性。

两派共同点:净化的对象是怜悯与恐惧这类情绪,净化的效果是得到“无害的快感”,有益于心理健康,有利于改善社会风尚。

净经的本质是教益和美感二者的结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