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67|回复: 0
收起左侧

历史人物元世祖忽必烈简介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小吏

     :

     :

     :

Rank: 1

发表于 2007-11-30 22: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url=http://www.55www.com/renwu/lishi/">
历史人物元世祖忽必烈
[/url]简介

  元朝的创建者。拖雷正妻唆鲁禾贴尼的第二子。忽必烈为藩王时,便热心于学习汉文化。1251年,长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这里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同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师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的消息传来,忽必烈仍挥军自阳逻堡渡长江,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并以军接应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这时,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图谋汗位,忽必烈立即采纳汉人郝经的献计,与宋约和,轻骑北返燕京。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10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在与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中统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机叛乱,被忽必烈迅速镇压。李的叛乱引起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中统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至元八年(1271),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如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这些制度在元代始终保留下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元代的社会矛盾愈益激化。同时,忽必烈又积极着手消灭南宋的战争,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十三年,下临安,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全国统一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都有了发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后阿合马独擅朝政。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但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

  一、重用士人,实施汉法
  忽必烈在漠南汉地搜罗各族,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和军阀,在刘秉忠、杨惟中、姚枢、郝经等人影响下采用“汉法”。所谓“汉法”,其基本内容包括为:正纪纲、定法度、立省部、明黜陟、改元建号以及宽赋税、轻徭役、绌债负、重农桑等,在政治上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下的统一政权机构;经济上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定额定期的赋税方法。蒙哥以前的诸汗,政治上一直沿用漠北旧制来统治中原;经济上以蒙古式的不时需求进行剥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均起着反作用,因而旧制度严重地滞退了汉地经济的发展。而忽必烈面对“汉地不治”的情况,采取积极措施,他重用汉族士人,断然采取招抚流亡、禁止妄杀、屯田积粮、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措施,并重用熟习汉法的宋、金官僚、知识分子进行统治,初步扭转了“汉地不治”的局面。
  ’二、奖励农桑,治理财政
  蒙哥在位期间把包银改为正式的税收,每户征银6两。由于汉地官员的力争,改为4两。包银制度的实行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人民无法得银,只得向西域商人借贷斡脱钱,到期不能偿还,愈积愈多,民众为了躲避逼债,纷纷逃亡,致使人口大减,土地荒芜,就忽必烈封地内的邢州(今河北邢台),金朝时有8县共80292户,在蒙古军入侵后至忽必烈受封之初,民户已下降到700户左右。对此局面,忽必烈以治邢为试点,派脱兀脱、张耕、李简等人去洗涤蠹敝,革除贪暴,务在安民,不到一个月,户口增加了,10倍。不久,忽必烈又派杨惟中、史天泽、赵璧等设河南经略司于汴京(今河南开封)代他治理。杨 史惩治了作恶的河南道总管、万户刘福等人,降暴安众,均布赋输,不久经济得到恢复,粮食有余,号称“大治”。又如,关中地区8州13县,户不满万,驻军暴横,忽必烈派杨惟中、商挺等去治理,经过整顿吏治,奖励农桑,减轻赋税,后来廉希宪前往后又兴办学校。不久,陕西情况大为改观。再如,在漠南汉地,由于法制不立,贵族官吏杀人如麻。为了安定民心,忽必烈屡次禁止诸将妄杀无辜,军士有违令的,杀以示众,对掳获的战俘,不杀也不掳为奴,而是释放返乡。
  三、屯田积粮,恢复经济
  忽必烈为了筹备军费、供应军粮,十分注重屯田。公元1252年在唐州(今河南唐河)、邓州(今河南邓县)、襄州、凤翔(今陕西凤翔)、京兆(今西安)等地屯田,敌至则战,敌退则耕,还设立交钞提举司,印发纸钞,从而控制了中原汉地的财权。忽必烈所实行的这些措施,获得了汉族人士的支持,使中原地区得到了初步治理,人户逐渐增加,经济稳步恢复,这为他夺取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
  忽必烈采用汉法治理汉地效果显著,威望日增,财力开始雄厚,这样必然会损害蒙古游牧贵族和西域商人的利益,这又形成了对蒙哥汗权的威胁,为此引起了一些宗室大臣和蒙哥的不安。公元1257年,蒙哥以忽必烈患有脚病,让其留在家中休息为由,以塔察儿为左冀军统帅,从而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同时又派阿兰答儿、刘太平、囊家台等到陕西、河南钩考钱谷。阿兰答儿设立钩考局就是为了夺回忽必烈控制地区的民政、财赋大权,打击忽必烈的势力,阻止其改革计划。后来,忽必烈听从姚枢的建议,反把妻子、儿女送到汗廷作人质,表示并无异志。当年11月,忽必烈又去谒见蒙哥,兄弟间终于消除了疑虑,蒙哥下令停止钩考,忽必烈也撤了设在邢州、陕西、河南的机构,调回了以前派出的官员,这样,避免了一场不测之祸。公元1258年11月,因塔察儿军事失利,蒙哥又命忽必烈重率东路军征南宋。
  蒙哥死后,关于汗位归属问题在蒙古王室内部争论激烈。当时忽必烈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该继位,但皇弟阿里不哥和宪宗蒙哥的儿子们也可继承汗位。蒙哥南征时,阿里不哥奉命留守和林,主持大兀鲁思,管理留守军队及诸斡儿朵,在政治上处于非常优越的地位,同时,皇后忽都台以及蒙哥诸子都拥护阿里不哥,他又拥有留守和林的军队及南征的部分军队。故阿里不哥在政治上有声势,军事上也有一定实力。当蒙哥去世后,阿里不哥先发制人,派阿兰答儿发兵于漠北诸部,派脱里赤括兵于漠南诸州,阿里不哥的军事行动给忽必烈极大的威胁。忽必烈的妻子察必获悉后立即报告了忽必烈。忽必烈此时正在率军南伐,蒙哥的异母弟末哥也派使者对忽必烈说:“末哥请你回漠北去,以你的威望维系天下人心。”忽必烈察觉问题的严重性,便召集诸王、大将和幕僚们商议对策,忽必烈听从郝经的建策,立即即位。正好此时南宋贾似道遣使讲和,达成以长江为界,每年纳银20万两、绢20万匹的议和条件后,忽必烈断然率军北上,展开了同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战。公元1260年3月,忽必烈到达开平,召集忽邻勒塔,诸王塔察儿、也先哥、合丹、末哥等及大臣们商议时,他们再三劝进忽必烈先发制人。忽必烈终于在开平登上了汗位。忽必烈即位后不到1个月,其幼弟阿里不哥在和林自称奉遗诏,在另一些王的拥戴下宣布为大汗。这年秋天,忽必烈亲统大军前往和林,阿里不哥自知不敌,便放弃和林,撤到西北的谦谦州(今叶尼塞河中、上游)千带。他千方面派阿鲁忽主持察合台汗国的国事,筹集兵械粮草,另一方面与忽必烈假意议和。忽必烈则留也先哥镇守和林,派宗王移相哥驻守边疆,而自返开平。公元1261年秋,阿里不哥对移相突然袭击,移相溃败。阿里不哥挥师南下,11月,忽必烈与他大战于昔木土脑儿,阿里不哥大败北遁,此时阿鲁忽背叛,阿里不哥发动了对阿鲁忽
  的战争,公元1262年阿鲁忽倒向忽必烈。这时诸王昔里吉等相继转向忽必烈。不久阿里不哥在漠北被战败。阿里不哥在政治上因循守旧,军事上少援寡助,经济上困难重重,其失败是必然的。他于公元1264年7月在开平向忽必烈归降,一场争夺汗位之战从此结束。
  公兀1264年(一说:1267年)8月忽必烈迁都燕京(今北京市),、改燕京为中都。至公元1272年(至元九年)又改中都为大都,并进行营建。忽必烈把中央政府机构设于此地。他的迁都,其意义重大:第一,避开了叛乱诸王的威胁;第二,立足于人力物力俱丰的中原地区,以便驾驭幅员辽阔的大蒙古帝国;第三,便于鲸吞南宋,一统天下。
  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11月将“大蒙古”国号改为“大元”,从此以一个新朝雄主登上历史舞台。公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
  忽必烈在位的最初几年中,致力于巩固汗位,对南宋只求维持现状。公元1260年4月,他派郝经为国信使到南宋宣告自己即位的消息,并商谈与贾似道达成的协议。但贾似道害怕郝经会败露他屈辱投降的议和条约,就把郝经拘留在真州(今江苏仪征),忽必烈得不到回音。至公元1267年,忽必然以宋廷拘囚郝经为借口举兵南下伐宋。首先攻击南宋的重要据点--襄阳(今湖北襄樊),同年11月,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献策说:“攻宋方略,应先围襄阳。如能得手,便可由汉水入长江,一举扫平南宋。”忽必烈听从他的建议,于公元1268年派阿术、刘整等进攻襄阳,蒙军在头几年中用筑堡垒、造舰船、练水军、绝援襄粮道等方法,但始终未能攻下,直到公元1272年正月,元军采用张弘范断绝襄樊水上联系的策略,又用西域“回回炮”猛攻樊城,宋将范天顺战死,樊城失守。2月,吕文焕以襄阳投降元朝,至此,历时6年的襄樊保卫战宣告结束。
  公元1273年6月,忽必烈发布伐宋诏书,命左丞相伯颜统帅20万大军,水陆并进(伯颜分两路,一路进犯淮西淮东,指向扬州;一路由他率领沿汉水人长江,沿江南下,直趋临安)。12月,伯颜攻占了汉阳、鄂州(武汉)。公元1274年,贾似道迫于压力,于公元1275年2月统12万军迎击元军。丁家州(今安徽贵池)一战,贾似道败退到扬州。3月,伯颜进占建康(今南京)。7月,忽必烈升伯颜为右丞
  相并进攻临安。公元1275年正月,伯颜率军进驻临安,宋帝赵黑遣使上表投降。5月,赵黑被送到上都,忽必烈召见后废去帝号,封为瀛国公。此后,宋益王赵黑,广王赵呙在陆秀夫、张切杰、文天祥、陈宜中等人扶助下在东南沿海又转战数年。公元1278年12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被捕。公元1279年2月,南宋的最后据点压山被攻破,陆秀夫抱着9岁的小皇帝赵呙投海而死,南宋亡。

   [url=http://www.55www.com/renwu/lishi/hubilie.htm">
元世祖忽必烈
[/url]功绩:

          忽必烈在位期间,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政策略
  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忽必烈大力削弱诸王勋贵及汉人世侯的权力,建立了军事、赋税制度。在削夺宗藩领地的行政权、军权及司法权的同时,又从税收、领民关系、食邑官任命等方面,削夺诸王在食邑的实力基础。
  二、平定了李憻及乃颜、海都叛乱
  李嬗是红禊军叛逆李全的养子。公元1226年李全降蒙,以每年贡献金币换取山东淮南行省长官之职,后在攻宋战役中败死。李嬗承袭益都行省长官,专制山东达30余年。公元1260年,李嬗被封为江淮大都督,准备兵变。公元1262年,他断然发动军事叛乱,占领益都,后被忽必烈击败,忽必烈借机迫使汉人世侯交出实权和军权。
  公元1287年4月宗王乃颜(成吉思汗弟斡赤斤之后裔)反于东北,西北海都许以10万人相助。6月乃颜败于大兴安岭东,被俘处死;海都败则远遁,不备复来。
  三、注重农桑,兴修水利
  忽必烈确定“以农桑为急务”,采取了一系列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设立各级专管农业生产的机构。中央专设都水监,各处设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还限制牧场侵占农田,禁止牲畜损坏庄稼。又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利用镇戍军士开荒屯田和募民实边屯田。屯田政策的实施,
  使荒芜的土地得到了开垦,减轻了人民负担,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忽必烈在边疆地区设置岭北、云南、辽阳等行省和土蕃宣慰司、澎湖巡检司等机构,加强对蒙古、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西藏(当时称为“乌斯藏”)、台湾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元朝的大统一,对我国边疆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忽必烈的屯垦和徙民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边疆地区落后经济的迅速提高。早在成吉思汗时期,把大批工匠和俘虏从中亚各地迁到长城以北地区,又强迫长城内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迁往长城以外。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为了对付同西北诸王的斗争,曾利用从内地签发的汉军,并招募各族人民,在和林、上都等城市周围和阿尔泰山、杭爱山、克鲁伦河等地屯田积谷。东北地区、西南地区、河西走廊的屯田以及吐蕃(西藏)的进一步处于大统一的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这一切都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边疆各兄弟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提高,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进一步的了解和融合。历史的发展,不是蒙古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所能改变的。但在忽必烈的武力镇压控制下,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起义持续不断。
  五、改元建号,立都汉地
  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继汗位,宣布建元“中统”,采用中国传统王朝年号纪年。至公元1264年又改年号为“至元”。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宣布改“大蒙古”为“大元”。这是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表示国家广袤无疆。忽必烈为了配合汉法的实施,放弃了大蒙古的都城漠北和林,在漠南和中原设两个都城。公元1263年(中统四年)升开平府为上都,建宗庙宫室。到公元1271年(至元
  八年)将燕京改名为大都(今北京市),其地位超过了上都,被定为元朝的都城。  -
  六、建立国家机构和严密的法律体系
  成吉思汗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体制,比较简单。忽必烈命刘秉忠、许衡确定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立枢密院,主管军务;设立御史台,职掌百官纠察。另设大宗正宗,仍置达鲁花赤(断事官,只管蒙古公事)。地方上,是行书省(简称行省),公元1290年全国除中书省直辖山东、山西、河北外,全国分置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等10个行省,西藏属宣政院。这是我国历史上以“省”作为地方行政区的开始。行省以下行政区为路、府、州、县四级,边远地区有“军”的建制。
  公元1292年,颁行了“至元新格”法律。到公元1323年最终制定元律“大元通制”。
  七、承认和提倡以儒学为主的汉族传统文化
  忽必烈兴办学校,公元1288年统计,全国各地所建学校24400余所。公元1267年(至元四年)忽必烈在上都重建孔子庙,推崇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忽必烈虽讲求功利,主张改革,但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当他逐渐领会儒家宣扬三纲五常的“妙用”后,便搞起尊孔崇儒活动。他统治的后期,全国到处建“宣圣庙”,设学官,开学堂,规定用程、朱的一套讲儒学。当时还大量录用汉族儒生学者,保存颁刻典籍。
  八、制定蒙古新字
  忽必烈为了提高蒙古族的文化水平,命吐藩僧人八思巴制定了蒙古新字,颁行天下。还设立诸路蒙古学教授,召集学者用蒙文新字翻译《资治通鉴》等一批汉文经籍。
  九、重视科技的发展
  公元1276年(至元十三年),忽必烈立局改修新历,命许衡、王恂和郭守敬主持。郭守敬是元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继承前人的丰富遗产,吸收阿拉伯人的天文知识,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测所,         “东极高丽,西至滇池,南腧朱崖,北尽铁勒”(《元史·天文志》),·其最北的北海测景所,据推算设在北纬6405'处,已近北极圈了。公元1281年(至元十八年)冬,《授时分》颁行。它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现在国际上通行的格利哥里历的年周期相同,而格利哥里历到1582年才开始使用,比《授时历》晚300年。
  公元1280年,忽必烈遣都实寻求黄河之源,由潘昂撰成《河源志》;据载: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
  公元1270年,忽必烈设置司农司,根据当时农业生产经验,编成《农桑揖要》一书。         在忽必烈时期,已印造过“宝钞”。宝钞的流通,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代替了宋代的交子、会子等仅作为兑换券性质的纸币。宝钞的出现,也是世界真正纸币的开始,是世界货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此外,忽必烈时期的文化艺术和史学等也得到了发展。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可堪称我国古典文学的一支灿烂绚丽的花朵。与忽必烈同时代的关汉卿(大都人,生于13世纪20年代,卒于公元1297年前后),他共创63个杂剧,其中《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其代表作。
  元代忽必烈时期中国的科技水平居于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行列。天文、地理、农学、医学等学科成就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朝时期的中外交流、中外交通已进入空前繁荣时期,我国的三大发明传人欧洲,中国的科技成就为整个人类作出了贡献。  
  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贵族完成了元朝的统一,虽然他们是通过军事征服完成的,但仍然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宋、辽、夏、金、蒙古几个政权长达300多年的争战局面,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统一。实现统一和安定是各族人民的最大愿望,因此忽必烈的元朝统一正是各族人民意志的反映。
  第二,元朝的统一,使我国疆域十分辽阔。吐蕃就是元朝才正式纳入我国中央政府版图的;元朝对东北、西北、新疆等地统治也比前代加强。忽必烈是顺应历史趋势的,因此元朝的统一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的疆域的确定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第三,统一的安定局面、广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资源为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忽必烈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的政策与措施,使元朝经济有较快恢复和发展,手工业设立了各类提举司,总管府,括籍匠户。造船业,仅公元1283年为征日本,忽必烈下令在全国和高丽造船只3000艘。造船业的发达为发展海运和海上贸易提供了条件,为明代打下了基础。忽必烈又继承了自成吉思汗以来的重商传统,颁布斗斛权衡、定度量、降低税率,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交通业方面,辟筑大量驿站,疏通大运河,陆上商路经南山南北通达西亚和东欧。海外贸易,建立了国内最大海港泉州港,设立管理海贸的“行泉府司”,拥有1.5万艘只。此外,元代的棉花种植和棉织业也已普遍。  。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各地城市繁荣起来了,如大都(北京)、上都(和林)、中定(济南)、京兆(西安)、太原、扬州、镇江、苏州、杭州、泉州、上海、温州等皆是世界著名大都市。大都在元世祖初期拥有色目大商人3000之多。当时在元朝为官10余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写道:“百货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不息”,“外国巨价异物及自物之输入北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第四,元朝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忽必烈在归附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使其成为中央政府统治当地的助手。忽必烈还将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知识,如设立诸路学校,播种、蚕桑等技术将传到边疆少数民族那里,而畏兀儿的丝织术、酿酒术,藏族的建筑艺术,蒙古族的毯厨术(织造地毯)亦传到了内地。  ·
  忽必烈统一全国后,为了保持其统治权力,维护蒙古贵族韵特殊利益,在全国还是继承和推广了民族压迫政策。他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这就挑起了新的民族矛盾。第一等蒙古人,是统治者,称为“自家骨肉”;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钦察、唐兀、秃八、阿
  速、畏吾儿、回回、乃蛮等;第三等是汉人,又叫汉儿、乞塔、札忽歹,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也包括较早征服的云南、四川、高丽人在内。第四等是南人,又叫蛮人,新附人,指最后被征服的原南宋境内的各族人民。忽必烈又把人按社会地位分为十级:官为第一级、吏为第二级、僧为第三级、道士为第四级……儒生为第九级、乞丐为第十级。这就又促使了阶级矛盾的激化。这些等级制度在任用官吏、法律地位、科举名额和待遇等方面都有种种不平等规定。
  忽必烈在位期间,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过程,建立了多民族的元帝国,使经济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加强了国内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联系,故他的功迹是卓越的。但他又是个封建军事帝国的皇帝,在位35年中,发动了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侵略战争;在国内继续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二还继承了蒙古贵族分地封户的传统,对旧贵族作出了许多让步政策。他还崇信僧道,大肆挥霍、赏赐,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导致阶级、民族矛盾激化,人民起义持续不绝。
  公元1285年,有个御史奏请忽必烈内禅于太子真金,又有人乘机奏告说太子阴谋夺位,忽必烈闻讯后大怒,太子惧‘陷成病而死,忽必烈非常悲痛。公元1294年正月元旦,忽必烈重病,半月后病危,命丞相伯颜、不忽术入宫,接受顾命,由皇太孙铁穆耳继位。癸酉日(21日).病死,终年肋岁,葬于起辇谷。
  忽必烈死后谥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为世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